尊貴的桑傑年巴仁波切 講授
妙融法師 口譯

首先我們要一起發起一個菩提心,也就是要想為了一切的眾生都能夠成就佛果、証得佛果,因此呢,我們在這裡學習大乘的教法,也就是這部《入菩薩行論》的論點,我們要以『菩提心』來聽聞和宣說這個大乘的甚深教法。

去年我們已經將這部《入菩薩行論》的第一品已經講過了,但是呢,看來在座諸位有一些去年沒有來上過《第一品》。

所以在這裡我要將《第一品》的意義呢,稍微作一個簡略的介紹。

總歸來說,《第一品》最主要的意義,是在講說『菩提心』的意義。

雖然『菩提心』這個主題在很多地方到處都有說,但是呢,在這裡為了初學者還有新初學的弟子呢,所以在這裡我們要稍微講一下發起『菩提心』的次第。也就是如何生起『菩提心』。

所以呢,所謂的『菩提心』是我們必須要去生起的,我們也必須要去受持、持守『菩提心戒』。甚至呢,我們應該要去修持『菩提心』。但是首先要知道到底我們要怎樣生起『菩提心』呢?

也就是呢,不光只是想著自己,而是完全想著他人,為著他人著想的這樣一個殊勝的心。

雖然很多時候我們會想:「我們是一個菩薩了」、「我們在修持大乘的菩薩行」、「我們在作大乘的修持」。但是事實上仔細想想,我們有很多的動機跟發心呢,都是在想著:「我自己的病要很快的好起來」、「希望我死後不要墜入到惡道去」,然後也希望「今生不要有各種的障礙生起」,也希望「自己獲得快樂,不要受到各種其它的痛苦」。這樣的心,有時候可以說是修持『菩提心』的一種過患。

事實上很多人到上師的跟前時,總是會問上師很多問題。這些問題不外乎都是「我昨晚作了一個惡夢,所以我應該怎麼樣去修持這些不好的徵兆呢?」或者呢是「我最近的工作不太順利,生意也作得不太好,我要修怎麼樣的一個法?才能讓自己更順利,生意作得好一點」。還有一些人是說「我的身體最近很不好,我應該要修什麼樣的法?才能夠讓自己健康,身體好一點,疾病能夠痊癒」。又或者是「我最近家人好像很不順,要修什麼樣的法、做什麼樣的佛事,才能夠讓家人的病好」。還有呢就是「我最近碰到一些官司,究竟要修什麼法才能贏這個官司獲勝呢?」這種問題問的人是非常多。只有很少的人會來問說:「我要怎樣才能夠利益眾生呢?」「我要怎麼樣才能生起菩提心、受持菩提心呢?」「要如何才能夠生起慈悲?」問這些問題的人都是非常之少。

因此要是以上面的情況來看,那麼根本不算是一個菩薩的行為,或者說沒有真的『菩提心』。

因此『菩提心』我們要如何生呢?就像瓊波那爵這位大師他曾經說了一首詩偈,這首詩偈第一句話也就是「一個修行者,對一個修行者進行供養以及讚嘆」。

他第二句也就是「或者對任何一個眾生進行任何各種毀謗及污衊的話」,然後是「不管是任何人對修行者供養、讚嘆也好,或者是毀謗、污衊也好,也都願他能夠証入菩提,獲得佛果」。

而這樣的一種結果是怎麼樣產生的呢?這樣的發心是如何產生的呢?也就是依止了平等的菩提心而產生的。也就是呢,沒有冤與親的分別,沒有親人、仇人的分別,一切都依止著平等的『大菩提心』因此能作出這樣的一個修持與發心。

因此總的來說,所謂的『菩提心』也就是呢:「完全只是為了眾生,沒有一絲一毫自利自私的心理」。

而這個『菩提心』它之所以能夠生起的基礎是什麼呢?也就是一種熱忱,也可以說是一種殊勝的一種心…殊勝的發心而生起的。

而這樣一種殊勝、清淨的發心,又如何的生起呢?它是從『悲心』而生起的。

而『悲心』又是從什麼地方而生起的呢?它是從慈悲…『慈心』而生起的。

而『慈心』又是從何而生起的呢?也就是對一切眾生一種歡喜、悅意的心。

而這一種能夠去悅意、歡喜眾生的心,又是從何而產生的呢?也就是能夠認知到這個眾生對我們的恩德是非常大的,也就是除了此生的父母之外,一切的眾生都曾經作過我們的父母。因此對我們的恩德是非常的大的,用這種感恩心而生起。

而這種「一切眾生對我們恩德很大」的心,它又從何而生起呢?也就是能夠認知到一切的眾生都是我們的母親。

剛剛所說的呢,也就是阿底峽大師傳承下來『菩提心』生起的因果次第的方法。

因此呢,由阿底峽傳承下來,直到寂天菩薩所著的這部《入菩薩行論》為止,也就將『菩提心』作了非常詳細和廣泛的解說及說明。

我們任何人一開始都很難馬上生起『菩提心』,因此,首先我們應該怎麼做呢?也就是牢牢的將『菩提心』生起的因果…一種次第方法牢記在心,因此能夠幫助我們生起『菩提心』。

而我們在《入菩薩行論》裡面所特別提到的『菩提心』呢,也是指世俗的『菩提心』。
而在『世俗菩提心』裡面呢,主要依止的第一個,也就是願一切的眾生都能夠遠離痛苦,並且獲得究竟的喜樂,也就是証得佛果、証入菩提的這種願行,是屬於在『世俗菩提心』裡的第一個發心。

而在『五道』裡面呢,在這一個階段可以說是進入『資糧道』的階段。

而第二個『世俗菩提心』的生起,也就是『行菩提心』。也就是如實來去實行,將一切甚深的修持、甚深的行持呢,能夠真的如實的去利益一切的眾生。並且能夠實際的去利眾、實際的去行持,這就是第二個,也就是『行菩提心』。

因此我們說呢,所謂入『行菩提心』也就是為了要利益一切眾生都能夠成就佛果,所以我要實際的去修持大乘甚深的教法。雖然我們說在這個階段呢,是『資糧道』的階段,但是這只是在『因』上的『資糧道』的階段,而真正要進入到『資糧道』呢,可以說是要進入到初地的菩薩,才可以說是進入『資糧道』的階段。

這個原因是什麼呢?也就是說要能夠真正的要去精進的利益無量無邊的眾生,那是需要具備〝了悟空性的智慧〞,以及緣於眾生而生起的慈悲。這兩者雙運並進而行持,才能夠達到的。也才能夠真正的去利益到眾生。

因此在經典中有說到,將菩薩也分為兩種:也就是第一種是『名稱的菩薩』,也就是他們是屬於在『資糧道』、『加行道』位的菩薩。另外呢,是具德、具相的菩薩,也就是他們已經登入到初地位,並且實際証得空性,並且能將空性與慈悲雙融並運的,而且生起証初地的見地這樣子的初地菩薩,才可以說是具相的菩薩。

因此呢,正如同前面所說到的,當我們在『願菩提心』跟『行菩提心』生起時,由其是在『願菩提心』生起之後,它的利益是不是無量的?事實上利益是非常大的、是無量的。但是呢,就沒有像『行菩提心』所生起的功德利益如此的無量無邊。

而『行菩提心』真正能如實生起之後呢,那麼那時候一直到我們証得遍知佛果為止,我們的功德無量…功德可以說是無量的,而且是永遠不間斷的。

因此呢,這只是非常簡略的第一品的介紹。主要是講『菩提心』有『願菩提心』跟『行菩提心』這兩種。

因此當我們在生起了『菩提心』之後,它的力量能夠使我們的今生呢,能夠種種生活得如意、以及儘量的沒有任何的障礙,因此當我們修持大乘的教法時呢,更減少各種的阻礙和障礙,還有能夠使我們今生更長壽。首先呢,它的利益就能夠使我們今生更順利、沒有障礙。

而不光只是今生而已,甚至一直到來世,當我們捨棄此生進入到來世的時候,我們也能夠呢都能夠依靠著這個『菩提心』的生起,使得我們成就『正遍知』的佛果。

所以以上呢是《入菩薩行論》第一品《菩提心利益品》最簡略的介紹。

因此呢,再強調一點是,要是我們身口意所有造作的一切善法跟善業,若是我們都能帶著『菩提心』去實行的話,那麼它的功德跟利益將是非常廣大的,非常的有力量,而且是無邊的。但是呢,如果我們沒有任何的『菩提心』,而只是造作一些身語意的善業的話,那麼這樣子的善業,它不會是真的有力量的,而且它也不會是無量的。

所以,現在我們要進入到第二品了。

     第二品即是《懺悔罪業品》   

所以我們以科判,也就是這些目錄來作分別的話,有分有這個主文跟性相。

而主要的頌文裡面,首先講的是供養,第二個是頂禮,第三個是皈依,第四個是懺悔罪障,那麼主要的有分這四個。

首先我們講到供養,在供養裡面呢,首先講的是如實的供養;第二個是以意念作供養;第三個是以願力作供養;第四個是無上的供養;第五個也就是作讚頌的供養…我們樂音讚的供養。

所以在第一個如實的供養裡面又分有三個,第一個是有主物品的供養,第二個是無主物的供養,第三個是供養自身。

為持珍寶心 我今供如來 無垢妙法寶 佛子功德海

首先我們要講到的是『有主物』的供養(有主人物品的供養),所以我們看到第一個詩偈是『為持珍寶心,我今供如來,無垢妙法寶,佛子功德海』。

首先第一個詩偈主要是講像這樣子發起了這種『菩提心』,而『菩提心』的功德,它是非常廣大而無量的以及具有大的利益的。然而這個『菩提心』它是沒有任何『因』而生的嗎?不是的。它是沒有任何『緣』而產生的嗎?也不是的。它不是沒有任何『因緣』而產生的,它是從種種的『因緣』而共同產生的。

因此就如同龍樹菩薩說到了一個偈子,也就是指首先第一個原因是使一切圓滿佛歡喜,第二個是指完全成辦圓滿福德以及智慧二種資糧,第三個無分別的智慧;這三個是我們講『菩提心』生起的三個原因。因此具備這三種原因我們就稱為菩薩。

而在這裡龍樹菩薩也特別提到這其中資糧的圓滿積聚是非常重要的,而所謂的資糧是指哪兩者呢?也就是指福德資糧及智慧資糧這二種資糧。

因此若是福德資糧不夠積聚的話,我們是沒有辦法生起菩提心的。這是龍樹菩薩說的。

因此怎麼樣才能圓滿這二種資糧呢?也就是我們身體儘量去做各種禮拜、頂禮的行為,我們的語要不斷的去讚頌三寶的功德、去讚嘆三寶,我們的意念要能生起一種信心以及虔敬,在這之外我們要對一切眾生生起熱忱、熱心,利益眾生的心、服務眾生的心,因此呢這樣子我們可以說是在積聚福德資糧。這是積聚資糧。

而在一切累積福德資糧之中呢,供養可以說是最好累積福德資糧的方法,也是最殊勝的方法。尤其是當我們能夠供養上師以及供養圓滿成就的佛,有這種行為的話,可以說是累積福德資糧最好的一個方式。

而在進行供養的時候呢,如果將分別的一種心呢,一種慳吝的一種心,能夠去除是最好的。為什麼呢?也就是指可能我們將比較好的比較貴重的能夠拿來自己用,然後呢拿一些比較其次的、剩下的、不好的,我們拿出去供養…供養三寶,因為有這樣的一種貪著的心、貪吝的心,那就不是很好的供養,也是不對的。

因此當我們帶著慳吝的心去供養時,那就不是一個正確的供養,而當我們完全沒有貪吝、慳吝的心去供養時,那的確是殊勝清淨的供養。

這裡有個故事是說過去阿底峽大師到西藏的時候,當時西藏的一些大師及西藏的一些人民,都向阿底峽大師祈求能夠傳授『菩提心戒』及『菩提心』的教導給大家。因此阿底峽大師就說:「要給各位講授『菩提心』及傳戒是可以的,可是你們要先陳設一些供養,然後我再給。」於是這時候大家就在一起布置了一個蠻普通、很平常的供養,結果阿底峽大師一看到以後呢,就說這麼一個貧乏普通的供養是不可以的,這也不是一個很好的福德資糧。就說應該再弄個大一點的,再做好一點的。因此,大家又再重新的陳設更好一點的供養,可是阿底峽尊者一看說:喔,這還是不可以的,應該要再更好一點。所以最後呢,大家就儘其所有的都供上去了,那麼也就是陳設了很大的供養。但是阿底峽大師看了以後,他就說這應該還算是可以了吧!也就是差強人意了,因此就給了『菩提心戒』及『菩提心』的教授。當然在這個故事裡我們知道,不是阿底峽大師他很貪這些供養,所以要大家去做,而是因為要是你的福德資糧沒有辦法圓滿積聚的話,那麼你就沒有辦法真正獲得『菩提心戒』的受持,以及獲得這個殊勝的教授。而要能夠真的生起『菩提心』及獲得『菩提心戒』,那是要建立在一種無貪吝、無貪執、無慳吝的心上,然後呢,完全的自己去供養之後,由於福德資糧的圓滿菩提,因此才能夠獲得『菩提心』的教授及『菩提心』的戒法的。

然而當我們在進行供養的時候,這個供養也必須具備三種清淨,哪三種清淨呢?也就是第一種清淨,是我們的心清淨。第二種清淨,是福田清淨。所謂福田清淨就是我們供養的對象、供養的對境,它要是清淨的。第三個也就是物質清淨,供養的物質是清淨的。因此呢,心清淨、福田清淨、物質清淨這三種清淨,可以說是供養的三種清淨。這是許多西藏的大師都曾經這麼提到、這麼說的。

所以我們各位應該要將這三種清淨牢記在心。這三點並不太多,應該都能夠記下來:就是心清淨、福田清淨、還有物質清淨。若是我們將這三者記下來的時候,那將來你再作任何的供養時呢,那麼你的心裡就會知道說:喔,應該是要這樣子去做供養,當你做正確的供養時,那也才是真正有福德、有功德的。也不會讓你心中生起很多非禮作意的心,比如說:生起一些慳吝的心啦,或者覺得「這個太貴了啦」,或者「應該供養不好一點的呀,不要這麼花費呀」……各種各種懷疑或是讓自己不舒服……很多這一些心念呢,讓它比較不容易生起。因此在這我們要將這『三種供養清淨』牢記在心,對於我們將來的修行、修持是有很大的幫助的。

這『三種清淨』不多也不少,一切的供養法則也都包含在其中。

而這『三種清淨』並不表示你只要具備一種清淨就可以了,而是這三種都應該要具備。

而對剛剛這『三種清淨供養』,它的原因,包括我們在第二品第一段的詩偈裡面,怎麼說呢?它的第一句就是:『為持珍寶心』,它的意思也就是:為了受持珍貴的『願、行菩提心』而成菩薩,這也可以說是屬於第一種供養清淨,也就是呢『心清淨的供養』。也就是呢,我在這裡作這個供養,它的目的是為了等虛空的所有眾生、要能利益到一切的眾生,還有包括我們自己能夠生起『菩提心』。也就是這兩種『菩提心』:『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所以我們首先作供養時,我們要有這樣一種心,也就是呢『緣於一切眾生』而希望我能夠生起『願、行菩提心』,而來進行供養。所以這是第一種『心清淨』。

而第二個講到的是『福田清淨』。這即是詩偈當中講到的,也就是現在我要生起供養諸佛如來不共的勝妙法寶、還有功德廣大似海的觀音、文殊等菩薩。在這裡也就是指『福田清淨』的意思,也就是我們供養的對象呢是清淨的。

總歸來說,所謂清淨的福田,也就是佛、法、僧三寶。它是我們供養清淨的對象,也可說是清淨供養的福田。

在前面有一句話就是要真誠的去供養。也就是要以各種好的去供養,意思指的是清淨的物質…物質清淨的供養。

在這裡所謂要作一個非常好的供養,它的理解應該是怎麼樣呢?也就是這個供養的物質,它應該要是清淨的、是珍貴的、是非常的好的供養。

而另外呢,也就是我們剛剛講的第一種好的、善的意義是「珍貴的」。而第二種好的、善的意義,也就是指「安置的非常的好」。你的供養要陳設的非常的好,怎麼說呢?也就是任何供養的安置跟陳設呢,它都應該是非常正直的、非常的整齊的、以及非常的乾淨的。不可以有些東倒西歪,甚至有一些擦得比較乾淨,旁邊卻到處都是灰塵,甚至噴了滿地都是髒的東西。整個供養的擺設跟布置要非常的整齊、正直,安排得非常的妥當的。讓人看到這個供養的話,會覺得「這個供養這麼得好啊!」、「擺設得這麼莊嚴啊!」要讓人家生起這樣的心,這是第二種好的、善的情況。也就是,它是指安置、陳設、擺設得非常莊嚴跟整齊的。所以在《普賢行願品》裡面也有講到,一切陳設、羅列是非常莊嚴的意思。另外呢,這一部分在《普賢上師言教》這一著作裡面也有很清處的講說。

第三種好的、善的意義是什麼呢?也就是指這個供養的物質它是沒有罪業所染污。意思就是供養的物質不可以是偷來的,或者是騙人家而得來的,甚至,也不是搶來的,或者它也不是因為你去打其他眾生或傷害其他眾生而得來的而作的供養。所以,第三種好的、善的意思是:也就是指這一切供養的物質,它沒有任何罪業所附著、所染污。

而第四種好的是什麼呢?也就是指它沒有煩惱所附著。也就是供養的物質不是有煩惱的心所附著而供養的。比如說你供養了金子、供養了銀器、銀子、各種非常珍貴、貴重的東西以後,但是你就生起了一種『我慢心』:「你看我做了這麼大的供養!」看到誰就要人都來看看「你看這是我供養的,你看這些銀子、金子,這是多少錢買的!」有這種炫耀的心,像這樣的都是一種煩惱心。所以第四種好就是這個供養的物質是不應該被煩惱心所附著、染污,不帶著煩惱心去供養。甚至是一種我執的心。比如說人家碰了一下,就說「喂!不要碰喔!這是我供養的。」這樣一種對物質的貪欲、執著,這樣的一種帶著我執的心去供養的,它也是一種煩惱心。因此第四種好,也就是這個供養的物質不被煩惱、染污所附著。

另外還要再講到一個事情,在「供水」的時後,比如供養淨水時,早上在倒水的時候,這裡有個注意的事情就是,若是水倒得太少,杯沿上邊很多都留空的話,那就代表這個菩薩會窮(眾笑),比較沒有錢。甚至你就算是你有錢了,你也沒有辦法享用到你所有的錢,是這個意思。而當你倒得太滿了,全都溢出來了、滿出來的話,那麼這也會代表著將來你持守的戒律會有所毀犯。甚至你的修持也會有一些毀犯或不順。因此,不能夠太多,也不能太少,是要剛剛好的。這不只一個說法而已,這是過去許多大德在他們修行之後呢,在他們的經驗上所想出來這樣一個道理。而且這個道理也是四大教派(格魯、薩迦、寧瑪、噶舉四大教派)全部都共同承認、共同承許的道理。

由於這個部分是非常重要,所以也就提出來在這邊做個說明。

鮮花與珍果 種種諸良藥 世間珍寶物 悅意澄淨水
巍巍珍寶山 靜謐宜人林 花嚴妙寶樹 珍果垂枝樹
世間妙芳香 如意妙寶樹 自生諸莊稼 及餘諸珍飾
蓮綴諸湖泊 悅吟美天鵝 浩瀚虛空界 一切無主物
意緣敬奉獻 牟尼諸佛子 祈請勝福田 悲愍納吾供
福薄我貧窮 無餘堪供財 祈求慈怙主 利我受此供


所以在第二品寂天菩薩接下來把這個無主物的供養一大段的唸出來了,所以它是從『鮮花與珍果,種種諸良藥,世間珍寶物,悅意澄淨水。』一直到『福薄我貧窮,無餘堪供財,祈求慈怙主,利我受此供』。

在這裡我們可以作一個非常主要的來解說。也就是這一切世間沒有主人的物品,可以用我們的意念、我們的想像去作供養。

也就是說任何一切你可以想到的各種花,這個花也包括天人和我們人間所有這些非常美妙的、美麗的花朵;或者一切的金子、銀子,這一切的珍寶,還有各種清涼的、乾淨的水;還有各種美好的或可食用的也好;及像各種的樹木、樹林,以及各種的香味,非常好的香;還有各種的燈…這在詩偈裡面都有講得非常清楚。也就是這整個世間沒有主人的…這一切不可思議的、無量的物品、物質,我們都儘量用想像,儘所有的去想像將它作供養、獻供。

而在這裡呢,並不是說呢,如果我們這樣子供養之後,那些諸佛菩薩還有佛子們他們因此會感到高興、歡喜。然後,我們不去供養的時候,他們就不高興、不歡喜,並不是這個意思的。我們為什麼要作供養呢?供養的意義也就在於讓自己、他人及一切所有的眾生都能夠圓滿資糧的積聚以及淨除我們的罪障。因此為了這兩個理由和目的,所以我們必須要去作這一切的供養。

因此呢,若是一切諸佛菩薩祂們能夠接受我們這些想像中,不管是有主的或是沒有主人的,這一切物品的供養的話,那麼就能夠因此使得我和自他一切眾生都能將資糧積聚圓滿;並且呢,也能夠淨除所有一切的罪障、業障。由於資糧的圓滿、罪障的淨除,因此呢,自他一切的眾生才能夠成就佛果、成就佛道。這自他的一切眾生之所以能成就佛果、成就佛道,這就是因為資糧的積聚和罪障的淨除。所以在這裡作供養是要緣於為了一切的眾生能成就佛果、佛道,而我們要作這樣的供養。

而第三個要講到的是『供養自身』的供養。

願以吾身心 恆獻佛佛子 懇請哀納受 我願為尊僕
尊既慈攝護 利生無怯顧 遠罪淨身心 誓斷諸惡業


『供養自身』的偈頌是『願以吾身心,恆獻佛佛子,懇請哀納受,我願為尊僕。尊既慈攝護,利生無怯顧,遠罪淨身心,誓斷諸惡業』。

首先呢,在這裡講到的藏文的第一句是這樣子:獻給這一切的佛跟佛子,所謂〝佛〞當然是指諸佛,〝佛子〞呢,也就是指一切的菩薩聖眾們。

所以,總之也就是我們要向佛、佛子菩薩們,祈求祂們:如今我們要將自己的自身要貢獻給你們,所以請你們以慈悲的心,慈悲的來接受我們自己的供養、自身的奉獻。

為什麼我們要作自身的供養呢?這個意思是指為了一切諸佛菩薩也都能夠圓滿祂們的心意、完成祂們的心願,因此我就要將我們的自身去供養祂們。來完成諸佛菩薩的心願跟心意,然後我們要去服侍祂們。

而在這裡作這樣自身的供養,它的必須性以及它的意義是指什麼呢?也就是指當我們能夠想到:將我們自己的身體、自身也都完全貢獻、供養給了諸佛菩薩之後,那麼因此我們自己的自身就不會再去造作各種的罪業跟惡事了。為什麼呢?因為我們從無始以來就不斷的造惡,現在也還在造惡,將來還要繼續的造惡,這都是因為我們這個自身的原因。而如今呢,我們已經將我們自己的身體都已經完全給了諸佛菩薩了;因此,從今以後我們的身體不再是自己的,已經屬於一切諸佛菩薩了,如果說我再繼續用我這個身體、自身去造作這些惡業的話,那這不是丟這些諸佛菩薩的人的臉嗎?因此作這樣的供養,主要呢是讓我們更保持一種正念,使我們自身不會去繼續的造作各種的罪業跟罪惡。

馥郁一淨室 晶地亮瑩瑩 寶柱生悅意 珠蓋頻閃爍
備諸珍寶瓶 盛滿妙香水 洋溢美歌樂 請佛佛子浴
香薰極潔淨 浴巾拭其身 拭已復獻上 香極妙色衣
亦以細柔服 最勝莊嚴物 莊嚴普賢尊 文殊觀自在


接下來講到呢,第二個主題,也就是供養『意』,也就是用意念作供養。

而在這個用想像作的供養裡面呢,我們有分兩種供養。第一種是用想像供養一切的諸佛菩薩各種的盥洗、沐浴他們;並且供養他們各種的衣服,那麼這是第一部份。而第二部份呢,則是供養一切天人所有的各種妙樂、妙欲,一切享受、享用的供養,這是第二部份。

所以在這裡也就是指這個偈頌是『馥郁一淨室,晶地亮瑩瑩,寶柱生悅意,珠蓋頻閃爍』然後一直到『亦以細柔服,最勝莊嚴物,莊嚴普賢尊,文殊觀自在』

所以這一整段也就是要沐浴諸佛菩薩的意思。那為什麼要為祂們盥洗沐浴呢?在這裡意思是指一切的諸佛菩薩祂們的身語意是完全的清淨的,沒有任何的罪業、罪障,也沒有任何煩惱的附著,完全是清淨的。然而我們眾生自己,我們自己的身口意呢?卻是有各種的罪障以及非常的煩惱,因為這些罪障及煩惱使得我們非常的痛苦。然而為了淨除我們自身的罪障和煩惱,所以因此我們要用意念去為一切諸佛菩薩沐浴淨身,以這個觀想及這個供養幫助我們淨除我們自身的罪障跟煩惱。

在這裡我們要怎麼想呢?要這樣去想像的:在一個非常的美好的一個浴室或一個盥洗室裡,它其中可以說非常的充滿著香味,而且它整個這個外形……整個盥洗室的空間都是非常明耀的。各種莊嚴、莊飾也都是非常的美好。然後其中還帶著音樂,只要儘量的想得好就要這樣去想。然後所有一切諸佛菩薩就在這個浴室裡面,有各種珍寶所組成的寶瓶、盥洗的瓶子,它可以是金的,也可以是銀子作的。用這些寶瓶其中它充滿著各種清潔的而且帶著香味的清涼的水。然後用這些水呢,配合著盥洗室當中的音樂,然後一切諸佛菩薩去沐浴跟盥洗。

接下來我們要繼續的講,在祂們已經完全用淨水香水沐浴之後,最後要幫祂們擦乾淨,祂的這個水要擦掉。那麼擦的時候也是用非常柔軟的毛巾,擦完之後你要供養祂們非常美好的天衣或者是霓裳的衣服,甚至是非常細柔觸感很好的這些布料的衣服,也為這一切諸佛菩薩穿上。在這個之前還要再講的是在祂洗完之後,在身上幫祂噴上香水,然後,甚至全身都要抹上香味非常好的讓全身舒服的油,總之怎麼樣子歡喜悅意的供養,你都要能夠儘量的去做。在你幫祂們穿上了非常美好的衣服之後呢,你還要記得想說你要幫祂們戴上各種裝飾品,一切的金子、銀子……做的最好的的珠寶裝飾,在耳朵上、脖子上、腰上、腳上……任何地方可以掛的可以戴的,也都儘量想像為祂們去戴上這些珍寶的裝飾品。

而我們這樣子的一種想像它有什麼樣的意義呢?這即是你未來使自他一切眾生都能成就『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的因緣。因此這樣子一種想像的供養是有這樣好的意義的。

香遍三千界 妙香塗敷彼 猶如純鍊金 發光諸佛身
於諸勝供處 供以香蓮花 曼陀青蓮花 及諸妙花鬘
亦獻最勝香 香溢結香雲 復獻諸神饈 種種妙飲食
亦獻金蓮花 齊列珍寶燈 香敷地面上 散佈悅意花
廣廈揚讚歌 懸珠耀光澤 嚴空無量飾 亦獻大悲主
金柄撐寶傘 周邊綴美飾 形妙極莊嚴 常展供諸佛
別此亦獻供 悅耳美歌樂 願息有情苦 樂雲常住留
惟願珍寶花 如雨續降淋 一切妙法寶 靈塔佛身前

接下來就是第二個想像的供養了。指所有一切的妙欲、一切的享受都要想像去供養,它的詩偈也就是從『香遍三千界,妙香塗敷彼,猶如純鍊金,發光諸佛身』一直到『惟願珍寶花,如雨續降淋,一切妙法寶,靈塔佛身前』。

那麼在這裡我們先說:這裡不是要一句一句逐句的去解釋,因為這些你看書就已經很明白了。

在這裡沒有一些特別甚深的法奧、法義在裡頭,應該是不會不明白的。

所以在這裡呢,主要是依止著《俱舍論》當中所講的,也就是指呢:所有的四大洲、還有須彌山王、還有所有的欲界、色界、無色界、還有這個三千世界……就是一千世界、二千世界、到第三千世界等等的這整個宇宙世界,所有的這個好的都想像去作供養。這個部份也是在《俱舍論》裡面也有提到的。

我們平常修『獻曼達』的供養時,這個意義也都包含在其中。

總之供養是非常重要的。也是一個資糧積聚的方法。

到現在我們已經講到了每一個『供養的步驟』以及『供養的順序、次第』。那麼這可以說是非常重要的,你不可以心裡想說:『唉,這個不算什麼啦!這個沒有什麼重要的』,然後你就覺得該怎麼供就怎麼供,那麼這是不對的。這樣一種供養在功德上面,『順序』跟『次第』可以說是很重要的。

因此呢,作這樣子的供養尤其用我們的意念去作這些供養時,它可以說又容易、功德又大的。為什麼呢?因為比如說我們平常在觀想這些本尊的時候,尤其在修『生起次第』的時候,這其中有講到如果你觀想的本尊祂的顏色、形狀,甚至祂還拿著法器這些你沒有辦法想清礎話呢,那麼你的『生起次第』是沒有的,你是根本沒有辦法進入到『生起次第』的。然而在這裡呢,我們就算是想像的去供養花的時候,那麼你也不須要去想像花的顏色、它有多少花瓣、甚至它有幾片葉子,你不需要這樣子的去想。因此是非常總體粗略的想像或者粗略的花,然後讓它進行所有的供養,那這樣子一種很粗略的意念的供養,你卻能夠累積到很大的福德資糧。所以可以說它是比一切觀想本尊和無量無邊的壇城來得更容易的。而且又可以累積各種的福德資糧,所以說是非常好的, 因此它不是很困難的。

第三個也就是依祈願力而供養。

所以在這裡最後以祈『願』…用『願』來作供養,也就是在這裡最後這四句,也就是『別此亦獻供,悅耳美歌樂,願息有情苦,樂雲常住留。惟願珍寶花,如雨續降淋,一切妙法寶,靈塔佛身前』這四句『願力的供養』。

在這裡也就是為了能除去一切的眾生他們的身、口、意所有的這些痛苦,所以在這裡我們要用『願』,想像各種美妙的聲、美妙的樂(音樂),任何一切好聽的聲音去作供養,作這樣的供養也就是指為了一切眾生的身、語、意一切的不舒適及痛苦都能夠淨除的道理。

然後並且以這個『願』在有代表著法寶的經書的地方、身上,有各種『花雨』降落。甚至像各個佛塔的地方,比如像八大佛塔的地方,還有各種佛書、各種佛像,以及不管它是塑造的也好、畫上去的也好,任何有這一切聖物的地方,都會有各種珍寶的非長美好的花雨紛紛的降落,在一切聖物跟聖像的上面及前面。這些花也都充滿了各種各樣的顏色、非常好的香味。花雨身上來供養這一切法寶,要這樣子去想。

猶如妙吉祥 昔日供諸佛 吾亦如是供 如來諸佛子

然後再接下來是『無上的供養』偈頌是『猶如妙吉祥,昔日供諸佛,吾亦如是供,如來諸佛子』。

在這裡『無上供養』的意義也就是指說,過去像文殊菩薩,還有普賢菩薩等等,祂們呢怎麼樣的去供養?我都要像祂們一樣的去供養,和祂們一樣去作一切的供養。透過這樣的一種發願,然後是能夠為了讓自他的一切眾生將來都能夠生起菩提心,並且證得菩提,成就佛果。因此我們也要像文殊菩薩、普賢菩薩作的那些供養一樣的去作供養。

我以海潮音 讚佛功德海 願妙讚歌雲 飄臨彼等前

再接下來是一種『禮讚的供養』、『讚歎的供養』

在這裡的偈子是『我以海潮音,讚佛功德海,願妙讚歌雲,飄臨彼等前』。

在這裡也就是指我們要去讚歎一切這些佛以及菩薩們,祂們無量無邊身語意一切的功德。還有除了一切諸佛三種身語意的功德之外,也要讚歎一切菩薩們他們共同以及不共各種的功德。而這種的讚美跟讚歎呢,不光只是語言上的讚美跟讚歎,而是在音樂的、在歌曲的,配合美好的曲調的,去向這一切諸佛菩薩們去歌頌去讚歎祂們。那麼因為這樣子的讚歎、歌頌,一切的諸佛菩薩因此感到非常的歡喜,而這個歌頌讚美讚歎的聲音及音樂被一切的眾生聽聞到之後,也就能夠淨除一切眾生他們身體所造作的一切罪障跟業障。並且圓滿一切眾生的福德資糧。所以因此也要想這樣子的一種讚頌讚美佛菩薩們的這一些功德是要永遠不斷的、恆常的去作讚歎以及讚頌。

──以上2005年5月30日開示於台北智慧金剛佛學中心



仁波切說你們在這邊坐這麼多人,他從窗子鏡面上反映是這麼多人的樣子,所以他要看窗子講法!(眾笑)

首先我們在聞法之前要發起一個『菩提心』。也就是為了等虛空遍法界無量無邊的眾生,都能令這一切的眾生登入佛果、証得佛位,因此我們要來這裡聽聞佛法。在我們聞法前首先要生起這麼一個『菩提心』。

所以說昨天我們已經將供養的部份已經講完,接下來要講的是頂禮的部份。

化身微塵數 匍伏我頂禮 三世一切佛 正法最勝僧
禮敬佛靈塔 菩提心根本 亦禮戒勝者 方丈阿闍黎


所以在這個頂禮的部份,裡面主要是有兩個偈頌:『化身微塵數,匍伏我頂禮,三世一切佛,正法最勝僧。禮敬佛靈塔,菩提心根本,亦禮戒勝者,方丈阿闍黎』。

這裡首先講到所有三世的諸佛如來,跟已經過去的那些諸佛如來,以及現在在世的一切的佛法僧,我們都要向他們頂禮。

而在我們頂禮的時候,我們要用我們的身口意完全的去作頂禮。也就是我們的身體是五體投地的匍匐頂禮,我們的口要對這一切的三寶及佛菩薩們進行身語意的一切供養、讚頌、讚歎,而我們的心意呢,也要帶著一種信心跟虔敬心。因此我們是在身語意這三者完全的去頂禮的。

另外在我們頂禮的對象,也可以說我們一切生起『菩提心』的根本,也就是佛陀的身,我們要向祂去頂禮,也就是要頂禮佛身,以及一切大乘的三藏經論,也都是我們應該頂禮的對象。當然還包括佛陀祂所出生的地方、涅槃的地方、還有成就、成佛的地方,等等這些聖地也是我們頂禮的地方、頂禮的對象。所以總之任何能夠代表著佛三身的一切物質的地方,都是我們應該要去頂禮的。

所以另外呢我們也要對這些堪布也好、所有的善知識,當然還有僧團,也包括各種的瑜伽行者、密乘行者,這一切都是我們要頂禮的對象。

總之我們頂禮的對象是清淨的人、清淨的事跟行者,以及清淨的聖地、聖處都是我們應該要頂禮的。

在頂禮之後呢,要講到的是皈依。

若要講說皈依的話那一定要詳細解釋,那非常廣泛的,但由於我們時間有限,所以在這裡只能作一個簡略的解說。

我們皈依的時候首先要具備什麼條件?也就是我們要具備三種信心。一種是『欲信』(欲樂信)、『淨信』(清淨信)及『勝解信』這三種信心是我們首先必須要具備的。

而可以說這三種信心是皈依的原因、皈依的因。因此在皈依的因也就是首先必須要具備這三種信心。

而皈依的本質也有兩種:一種就是小乘皈依的本質,另一個是大乘皈依的本質。

而所謂皈依的本質是什麼呢?我們總歸來說一切的大乘小乘它主要皈依的本質就是皈依的對象,也可以說是皈依境、皈依處。那麼它是只有佛、法、僧這三寶。任何其他,除了佛、法、僧之外的任何一切的對象都不是我們皈依的對象,首先我們心裡要作這麼樣一個確定、確認。

因此總之這個皈依的一個本質就是我們首先內心要生起一種承認的心,這種承認的心是什麼呢?也就是我們皈依的對象是除了三寶之外,沒有任何任何的對象是值得去皈依的。因此首先我們要生起這種決定的一種信心跟確定心。

對於皈依廣泛解說的經論裡面呢,主要《莊嚴經論》裡面,它就有非常詳細對皈依的解說。

而再講到所謂皈依的差別:它主要分兩個部分來解說。一個講到是皈依的對象;第二個講到的是皈依時的動機,也可以說是皈依的發心,這兩個部分來講說。

在我們這篇《入菩薩行論》裡面呢,它在講到皈依的時候,它主要著重不是在皈依的境來作解說,它不是著重在皈依的對象。它著重的地方主要是在講皈依時候該有的動機,在這上面來作說明的。

而因此對於皈依的動機、發心的部分它主要又分兩方面來說明。第一個是世間的皈依,第二個是出世間的皈依。

而在出世間的皈依裡面又可分小乘的皈依、大乘的皈依。

而在大乘的皈依裡面又分兩個:一個是現前在『因』的皈依,而第二個是究竟『果』上的皈依。

所以,因此在小乘的皈依裡面,總之他們皈依的時候動機是他們只是想到自身,他們自己對於輪迴的痛苦感到非常的厭離跟害怕。也因此他們懼怕造作任何會產生痛苦的因,為了要出離這一切輪迴的痛苦,獲得解脫,因此他們向三寶求助,求取三寶的救護。也就是他們只為了自己能夠出離痛苦、獲得涅槃解脫而求受皈依。而大乘的皈依是:他不光只是為了自己,是為了等虛空、遍法界、無量無邊的的眾生全部都能夠從痛苦當中出離,不只離開痛苦,也離開任何一切痛苦的因,而且離開這一切痛苦和苦因之後,願一切眾生也能夠獲得遍知的圓滿果位。因此這種願一切眾生都能夠成就佛果、離苦得樂,這樣的發心去皈依是大乘的皈依。

而所謂『因的皈依』是什麼呢?也就是指我們自己現在仍然在這輪迴的痛苦當中掙扎著,然而一切諸佛菩薩聖者們…我們要皈依的對象他們是已經完全從痛苦及苦因當中出離,並且獲得了究竟的成就及解脫。因此為了自他一切的眾生,雖然我們還在痛苦裡,然而為了獲得解脫,因此我們去皈依那已經出離痛苦和獲得解脫涅槃的諸佛菩薩和聖者。那麼這即是『因的皈依』。

而所謂『果的皈依』呢?即是我們自己現在呢沒有具備那一切諸佛菩薩那種無量的功德,但是如果我們透過道上的學習跟次第的修持以及學習,之後我們必然能夠獲得三寶的功德。而當我們獲得三寶的功德之後,就能夠真的去利益…使得一切眾生都能夠獲得成就遍知的圓滿果位、圓滿佛果。所以在『果』上也就是我們將獲得一切三寶的功德之果之後,我們就能夠利益眾生,因次建立在這樣一種思惟之上去作皈依,這即是『果的皈依』。

到這裡即是皈依的說明。

那麼以實際來說的話,就算是小乘的皈依也是有非常詳盡的解釋跟說明的。而且也是有必要去作詳盡的解釋跟說明。但是在這裡我們主要講的是大乘的發心以及大乘的皈依,所以說呢我們就暫時將小乘的皈依暫時的放下,主要以大乘的皈意來作個講說。

乃至菩提藏 歸依諸佛陀 亦依正法寶 菩薩諸聖眾

在這裡所謂的皈依的詩偈是:『乃至菩提藏,歸依諸佛陀,亦依正法寶,菩薩諸聖眾』。

在這裡是我們在皈依時需要具備什麼樣心態呢?也就是我們不光只是為了少數一兩個眾生而已,而是要為了所有的等虛空的一切眾生都能成就圓滿正遍知的佛果。所以從今天起一直到我成佛以前,我都為了這個目的要不斷的去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因此所謂我們講到『佛』的時候,即是代表的是佛的『五身』跟『五智』的意義;而講到『法』的時候,它即是代表『教』與『証』的意義;講到『僧』的時候,那即是講聖者阿羅漢的意義。

到這裡將皈依講完了。

再接下來要講到第四個主題是:『懺悔』。

在這裡『懺悔』有分兩個部分來講。第一個是懺悔的對象,第二個是如何去懺悔。

我於十方佛 及具菩提心 大悲諸聖眾 合掌如是白

所以在這裡呢,懺悔的第一個偈頌主要闡明我們要去作懺悔的對象。也就是『我於十方佛,及具菩提心,大悲諸聖眾,合掌如是白』。也就是呢首先我們要想著一切十方得諸佛菩薩都在我們的前方,我們的身體向祂們頂禮著,我們的口也不斷的在祈請著祂們,祈請著十方一切諸佛菩薩們。

因此所謂的懺悔,它是什麼意義呢?也就是指我們真的能夠對於這一切的罪業跟罪障,認識到那是不對的,那是過患的。而且我們也要真的認識並且知道這一切我們所造作的罪業、罪障,它會障礙到我們成就那遍知的佛果。甚至也會障礙我們在道上修持的各種功德增進上的一種進步跟增長,這都是受到這些罪業、我們所造作的這些惡業所障礙的。因此我們就需要去捨棄,去除這些罪業跟惡業。

因此我們在懺悔的時候,要首先知道我們過去所造作的一些惡事、罪業是不好的。要生起一種『悔心』,就是一種悔改的悔意跟悔心,而且我們仍然更進一步的要去發願及發誓,未來我們不再去造作這些不好的以及罪業、罪惡的事情。所以一種對過去已經造作的罪業生起一種悔意,並且發誓未來不再造作,從今起不再去造。這樣兩種認知跟發心上,我們作的懺悔才是真正的懺悔。並且能夠淨除我們的一切罪障,若是不具備這兩種心願的話,那麼我們的罪業是不會獲得清淨的。

因此我們在作懺悔的時候,也需要配合四種力量來幫助我們。第一種力量叫作『出罪力』,第二種力量叫作『依止力』,第三種是『對治力』,第四個叫作『誓不造罪力』,四願力。

無始輪迴起 此世或他生 無知犯諸罪 或勸他作惡
或因癡所牽 隨喜彼作為 見此罪過已 佛前誠懺悔
惑催身語意 於親及三寶 師長或餘人 造作諸傷害
因昔犯眾過 今成有罪人 一切難恕罪 佛前悉懺悔
罪業未淨前 吾身或先亡 云何脫此罪 故祈速救護
死神不足信 不待罪淨否 無論病未病 壽暫不可恃


所以在第一個『出罪力』這個部分,它的詩偈有講到『無始輪迴起,此世或他生,無知犯諸罪,或勸他作惡』等等這些偈頌,一直講到『因昔犯眾過,今成有罪人,一切難恕罪,佛前悉懺悔』。

它下面還有很多偈頌講到『出罪力』的部分,但是我們先講到這一段。

在這裡的意思也就是,我們從無始以來一直到今天,我們不知道要去惡,也不知道要行善。我們總是為著各種的無明以及煩惱,使得我們不斷造作罪業跟惡業。

由於這種無明的愚痴,所以讓我們沒有辦法作的了主的不斷去造作惡事跟惡業。我們不只是自己造作惡事跟惡業,我們甚至對於他人的惡事、惡業,我們還生起一種隨喜的心,覺得他們做的是對的(甚至當別人在做惡事的時候)。

而所謂的這個『罪業』的成立,它有三種情況。也就是:第一個就是自己造作罪業,這叫作『自造』。第二個就是叫他人去造罪業,這叫作『他造』。第三種就是當別人造作惡業的時候,我們生起歡喜心,就是隨喜惡行的惡業。這三種已經可以成立我們的罪業。

這三種成立的罪業的力量那是一樣大的。

因此在這裡我們要向一切諸佛菩薩們懺悔,也就是呢「我們已經造作這麼多罪業了,真是做錯了,也真是不應該」,自己要有這樣一種念頭跟想法。這種感覺就好像我們曾經吃了毒藥之後,你就會受到這種毒藥之苦,因此我們會想說我吃了毒藥了,所以很多情況發生,真是慘了、完蛋了。因此現在好不容易有了機會時,你就要想了我將來一定不要再碰到這個毒藥了,再也不要吃到這個毒藥了。你會感覺非常的警惕也會害怕,而且要非常決定的不碰任何的毒。甚至總是會懷疑說這會不會是毒的呢?那是不是毒的呢等等?你用各種方法去避免、去免除這一些。因此在這裡我們要知道,我們身語意所有造作的這一些罪業、惡業,那真是不好的,那真是作錯了,所以從今以後我們千萬不要再去造惡,連將來每一個時刻都要更謹慎、更小心的不再去造作各種的罪業跟惡業,這裡一定要有這麼樣的想法。

尤其是我們所造作罪業的對象,那麼是很重要的。我們造作惡業罪業的對象,會使得我們的罪業成為真正有過患的罪業,而這對象有三個:第一個是『功德的對象』,這功德的對象是什麼呢?也就是佛法僧三寶等等,這一些都是功德的對象。如果我們對他們生起邪見、毀謗等,那麼這一些可以說是非常深重的罪業。第二個對象就是『利益的對象』,這個利益是對我們有利益的,比如說我們自己的父親跟母親等等,如果對他們造作惡業,那罪業也是很大。第三種是『承侍敬奉的對象』,比如說上師堪布等等,那應該是我們要去承侍他、服侍敬奉的對象。而我們如果對他們造作惡業不善,那也是大的罪業。所以在這裡我們要想因為過去各種的三毒貪瞋痴煩惱,因此我們造作了這些罪業惡業,從今起我們不再造,並且知道過去那是不對的、不好的。要從內心真正去發露懺悔。

而我們也要知道我們最主要去作懺悔的原因是什麼呢?也就是因為我們過去不管我們的身口意,任何我們所造作的這些不好的罪業、惡業,那是真的是一個過錯,那是錯誤了,那是一個過患,而且像我這樣一個大罪人,造作這麼深重的惡業,然而為什麼它是一個深重的惡業呢?那是因為我們在這個業造作了之後,它會使我們在來世的時候會淪入到地獄、惡鬼、畜生這些三惡道去受無盡的痛苦。因此我們希望要能從這一切痛苦當中解脫出離,不去受那些痛苦。所以因此在這裡要向佛菩薩不斷的懺悔。這可以說是我們懺悔真正主要的一個目的。

而我們也不能想說「那這個懺悔那我是明天再懺呢、還是後天再去懺悔好了」,這樣子的心態也是不行的。為什麼呢?因為我們什麼時候死也是不知道的。在我們一生當中死的機會是這麼的多,活的機會是這麼的少,而且死亡它又是這麼的不確定的,你不知道它什麼時候來。甚至呢死亡時的痛苦它是非常的大,死後你要在中陰的階段仍然要繼續受著苦。因此我們應該要很緊張趕快的,在現在當下我們就要馬上來去作懺悔,馬上就要去發露懺悔的。

因吾不了知 死時捨一切 故為親與仇 造作諸罪業
仇敵化虛無 諸親亦煙滅 吾身必死亡 一切終歸無
人生如夢幻 無論何事物 受已成念境 往事不復見
復次於此生 親仇半已逝 造罪苦果報 點滴候在前
因吾不甚解 命終如是驟 故起貪瞋癡 造作諸罪業
晝夜不暫留 此生續衰減 額外無復增 吾命豈不亡
臨終彌留際 眾親雖圍繞 命絕諸苦痛 唯吾一人受
魔使來執時 親朋有何益 唯福能救護 然我未曾修
放逸吾未知 死亡如是怖 故為無常身 親造諸多罪
若今赴刑場 罪犯猶驚怖 口乾眼凸出 形貌異故昔
何況形恐怖 魔使所執持 大怖憂苦纏 苦極不待言
誰能善護我 離此大怖畏 睜大凸怖眼 四方尋救護
四方遍尋覓 無依心懊喪 彼處若無依 惶惶何所從


所以接下來這一整段也是在講這一個『出罪力』的部分。也就是從『因吾不了知,死時捨一切,故為親與仇,造作諸罪業』然後一直講到『四方遍尋覓,無依心懊喪,彼處若無依,惶惶何所從』。

因此現在我們應該馬上要懺悔的,為什麼呢?因為什麼時候死?我們不知道。而當我們帶著罪惡而死的時候,那肯定是要淪入到三惡道去受苦的。因此我們就要趕快把握當下來作懺悔。

由於死的時候是這麼不確定,它不會說呢,「喔,你的工作已經做完了,所以你現在可以該死了」。也或者是說,「喔,你的工作還沒做完,所以再等會吧,再等等再死吧」!死亡的到來不是這個樣子的。

死亡也不會說,喔,你現在病了,你應該死了;又或者說,你現在還沒病,你現在健康著,你不應該死,死亡不是這樣子的。

所以呢,在這一句龍樹菩薩他有說:『我們的此生就像風中的燭火一樣,而且又如同水上的水泡一樣。』

但是呢,就如同風中的燭火一般。

就像是風中的燭火,它什麼時候被吹滅是不知道的。又好像是水面上浮著的水泡,它什麼時候破掉,你也是沒有辦法確定知道的。而我們人的生命呢甚至比那風中的燭火跟水面上的水泡一樣,還要更脆弱以及不穩定。

而因此龍樹菩薩接著又說:『所以說,當我們晚上要睡覺前能夠說一聲晚安,甚至到明天早上真的醒來了,還能跟人家說早安的,這樣的情況可以說非常稀有殊勝而難得的。』

也因為這樣,所以我們常常的有一個錯誤的理解,認為人的生命大概非常堅固嘛!好像穩定一般。

而尤其是在我們死的時候,我們更要捨棄所有一切財富、名聲、富貴,這一切我們都是要捨下的

尤其是我們現在是我們認為而我們對我們所討厭的人、仇人,我們對他生起瞋心;而我們對自己愛的人、我們的親人,我們生起貪愛的心,我們總是在瞋恨與貪愛當中不斷的過著日子,但是我們知道當我們死的時候,我們這一生所瞋恨、怨恨的對象,甚至我們貪愛的對象,沒有一個能對我們的死亡有任何一點的幫助。

而甚至我們瞋恨的對象他也總是要死的,我們貪愛的對象他也是要死的,不管你是恨他還是愛他,總之這個對象他也是是會償命的,總是要死去的。

因此總歸來說我們的人生就好像一場大夢一樣。就好像在夢中,不管你是作了一個恐懼害怕的夢,或者你是作了一個非常高興快樂的好夢,總之當你夢醒來的時候,那一切都不會存在了。而我們人的一生當中,不管我們是由貪心或是是由瞋心,你用任何我們要的心去面對或過我們的人生,去作任何的事情,當我們死的時候就好像夢醒來了一樣,那個時候呢,任何一點的真實都不會存在,留下的只是回憶而已。

總之你不喜歡的任何的競爭對象,他總是會離去,甚至你貪愛的喜歡的那些對象,他也會離去,也會消失,而最後我們有的是什麼呢?我們所有的只是:你因為各種貪愛心所產生的那些煩惱,而那些煩惱所造作的業力結成的那些苦果是你會帶著的,而用於仇恨的人、瞋恨心,也就是你不喜歡的那些人或事情,死後的那種瞋心的那種煩惱、所造作的各種的業…那個苦的果也是你會帶著的。因此在你這一生當中,你所有用你的貪或你的瞋去造作的任何的世間的結果,你一個都帶不走;你用貪瞋去對待的任何對象你也帶不走;你所帶走的只是透過你的貪及瞋所造作的那些業的那個結果會是你帶走的,就是你帶著的。

因此我們的釋尊佛陀祂曾經在一部對國王所說經裡面,祂就有特別講到(這是一本特別對國王開示的經),而其中釋尊祂對國王說,祂說:『國王,當你在死亡的時候,你所有的眷屬、親眷甚至你的名聲、你的財富、你的地位這一切,沒有一個你能帶得走,你都只能放在你的身後,而獨自一人離去。而在那個時候你唯一能帶走的就是你還活著的時候你這一生當你所造作的任何善業…業的那個果、善業的那個業,以及你所造作的罪惡的那個業,因為業果是你必須要帶著的。而我們所造作的任何這些業力呢,都好像是影子一樣,它是如影隨形的跟著我們的,業果會跟著我們一直帶到來世去。

然而我們這一生當中透過各種貪瞋去造作的一切的這種惡事跟罪業,我們之所以會這樣子去造作,它的原因呢主要是建立在我們不相信它是無常的。

然而當我們對無常生起一種確定的信心跟業力的認識的時候,那麼就能夠幫助我們減少貪心、減少瞋心。

所以我們對一切的親人或仇人所生起的那種貪心跟瞋心而造的那些果、而造的那些業,如果我們現在不去懺悔的話,那麼這不會因為你不去懺悔而就讓你的生命更延長一點。意思也就是指說:你不會到死來臨的時候,那麼這個死亡不會說因為你還沒有懺悔,所以它就再讓你的生命延長一點,讓你有時間先懺悔,這是不會發生的。

因此經典中有說到我們白天呢感到非常的忙碌的時候,你覺得時間走得很快,然而到晚上睡覺的時候,時間卻也不會因此而停止。所以可以說我們對於死亡的腳步是分秒都在不斷逼近的,是越來越近的。

因此當這一天,哪一天呢?我們突然被醫生宣部得了不治之症,而且勢必要死的時候,那個時候你只能躺在你的病床上,然候看著你的親人父母圍繞在你的身旁,到時你可能會想「我這一生呢,完全都只是在作貪瞋痴的工作,一點善業也沒有積聚,現在呢說要去學佛法也已經是太慢了,我造了這麼多的罪業,那麼勢必要墮入三惡道去受痛苦,現在是一點辦法都沒有了呀」。

甚至在我們這個所謂命斷、死亡的這樣子的一種痛苦呢,它也是沒有辦法去跟人家分享、或者是分攤的。為什麼呢?東西你可以去分給別人、或者去分攤;但是我們自己所造作的這些各種業果、我們的這些苦果,以及我們身心所造作的這些業,甚至包括死亡,這一切不管我們的親人、朋友他是多麼的愛你,甚至他說全部給我吧!讓我來受吧!你也沒有辦法作任何一點的分享、分攤。

尤其在我們死亡之後呢,會產生地水火風四大的一種消融次第,也就是我門自己內在的一種感受,而當法身中陰現起時候那時候,你沒有上師的口訣、你自己也沒有任何修持時,在那時候就會產生很多種『惑相』…一種迷惑的相會顯現。那個時候你沒有辦法認識出這一切迷惑的相的本質,而且甚至執著它就是真實的、執著它就是實有的。而在那時候你就會夢見到許多很恐怖的、很可怕的閻王使者的景象,你甚至呢會感覺到好像大水沖過來,甚至整個山都倒了,地也都裂開了這樣子恐怖的景象,或者你覺得天跟地全部都擠到一起,把你擠扁在中間,這種非常恐怖迷惑的相的感覺你會見到這一切的相,然而那時候因為沒有口訣,也沒有自己的修持,所以沒有辦法認識出這一切迷惑現象它的本質,所以你會執著它是實有的,而由於你執著它是實有的,你會感覺到更痛苦,甚至你會感覺到巨大的痛苦的一種感受。

在這個時候,當有各種苦的死亡的各種境相現起時,那個時候的痛苦每個人要獨自承受的,那時候你所有的親人、你的父母、你的名聲、你的地位、你的財富這一切呢,沒有任何一點能夠對你產生任何一點的幫助。而那時候你只能自己一個人去面對這一切的痛苦,你就算是整個世界的國王,你甚至可以是三界的國王,但是當死亡時刻來臨時,死亡的這一些恐怖境相也是只有你一個人必須要去面對的,而在那個時候有什麼才會對我們有幫助、有意義呢?也就是我們所造作的福德、以及你淨除的那些罪業,只有這兩個會對我們有幫助。而那些你所造作的善業、福德,當然還有你對正法的一個修持,那才能對你死亡的那時候的的痛苦產生很大的助益,能夠減少痛苦,要不然的話,在那時候,如果又沒有修持、也沒有福德這一切的話,那你的那種後悔心生起時,反而會讓你感覺到更大的痛苦。

因此我們也要能夠想到,也就是如果我們現在不趕緊去作懺悔的話,那麼在那時候,可能我們可以想像在我們死亡的時候我們多半也會對這一切的諸佛、佛子然候要去呼喚著吶喊著,說怙主啊:「我這一生已經是什麼善事也沒有作!法呢?也沒有修!甚至呢,我隨順著自己的貪瞋痴,因此散亂的去造作一切的罪業和惡業,現在我死了,死得時候呢,還要面對三種的苦,第一個是斷命的痛苦,第二個是中陰時那種極大的恐怖的痛苦,而第三個就是死亡之後你還要到三惡道去受三惡道的痛苦,這一些都是我在活的時候都沒有想到過的,所以因此在活的時候由於沒想到這一些,因此我沒有造作任何的善業、也沒有累積福德,而我只是不斷的造作各種的罪業跟惡業,那麼現在我就算想修行也已經來不及了,還有誰會比我更愚痴更笨啊?」所以在死亡的時候我們就會有這樣的一種想法跟情況發生。

尤其是我們自己看那一些在此生當中犯了一些國家的法律,然後受到各種法律的懲罰跟處置的一些罪人、犯人,那麼他們,比如說還沒有被判到死刑的地步,過去呢,甚至只不過呢要砍掉你的手跟腳的時候,那麼這些這個罪人呢在明天即將要行刑時,他今天就已經感覺到非常的害怕,整個人風格也都沒有了,然後甚至心裡感到特別的慌張,然後整個人看起來好像整個萎掉了,沒有任何生氣一樣,甚至當行刑的時間到來的時候,這個罪犯呢他都是滿口都是乾燥的,全身可能是顫抖的,甚至於臉都好像塗滿了灰塵一樣,整個人都嚇到了、驚嚇住了,你看看!就算他不是一個死刑,都會讓人感受到如此的害怕,讓一個人整個都變得不一樣了,害怕的。然後我們想到在我們來世的時候,你可能還要面對八熱地獄以及八寒地獄,甚至是地獄、惡鬼、畜牲,一切的三惡道的痛苦。如果你這樣子想到的時候,你現在怎麼還可能不怕呢?如果你不怕的話,那又是多麼勇敢啊?我們說到這未來不可思議的痛苦…三惡道的痛苦是我們即將要受的,甚至我們現在都還在造作那個三惡道痛苦的因,我們還不斷的在造作。我們呢甚至沒有去想像到這些問題,然後甚至呢好像不怕三惡道的這些痛苦,仍然現在還在不斷的造作各種惡業。你說這樣子這個人不是太誇張、太勇敢了嗎?

而所以呢,我們這時可能會向四方(四面八方)去尋找,尋找一個真正能救怙我們,讓我們能依止依靠的對象。為什麼呢?因為如今我們已經見到了惡業、罪業的這些過患,甚至也看到了三惡道的這些痛苦,所以產生了這種恐懼害怕,因此我們去尋找救怙,然而呢我們向任何的地方去尋找救怙、尋找那依止依靠的對象,你卻沒有辦法找得到,為什麼呢?因為那個清淨、神聖的那個救怙的皈依處,你是沒有辦法看見的。而為什麼沒有辦法看見呢?因為這並不是說那一切諸佛菩薩祂們是有偏私的,祂們可能對某些人慈悲,或對另外一些人不慈悲,事實上他們的這種慈悲是對一切的眾生是平等的,甚至是沒有任何遠跟近的差別的。然而我們卻因為自己罪業的大小、自己福德的大小、以及自己惡業的大小,所以因此就算是有加持的存在,但是由於我們罪業深重,所以你也沒有辦法獲得到那種殊勝的加持。這就好比如說太陽的光芒,太陽的光芒它不會說只照這裡,不照那裡。任何的地方它都同樣去照耀著的,然而如果說呢你自己不去曬太陽,你跑到房間裡,或者是有雲遮住的話等等…有這些情況覆蔽住的時候,那麼你就照不到太陽的光芒。這可以說是自己的錯,並不是太陽的錯。所以在這時候我們不斷到四方去尋找依怙、依靠的對象,卻沒有辦法找得到,這時心裡感到更是傷心難過。

所以到這裡,主要講的是『出罪力』。再接下來要講的是『依止力』。

佛為眾怙主 慈悲勤護生 力能除眾懼 故我今歸依
如是亦歸依 能除輪迴怖 我佛所悟法 及諸菩薩眾
因怖驚顫慄 將身奉普賢 亦復以此身 敬獻文殊尊
哀號力呼求 不昧大悲行 慈尊觀世音 救贖罪人我
復於虛空藏 以及地藏王 一切大悲尊 由衷祈救護
歸依金剛持 懷瞋閻魔使 見彼心畏懼 四方速逃逸
昔違尊聖教 今生大憂懼 願以歸命尊 求速除怖畏


所以在這裡這個『依止力』的(偈頌)就是從『佛為眾怙主,慈悲勤護生,力能除眾懼,故我今歸依』。然後一直到『昔違尊聖教,今生大憂懼,願以歸命尊,求速除怖畏』。

所謂的依止力呢,那是指你要懺悔的對象,也就是你要去作懺悔的依靠,也就指那諸佛菩薩,祂是我們依止的對象。

也就是指我們要對三世一切諸佛,從今天起我們就要去依靠、依止,皈依祂們。

因此,若是我們能夠依教奉行,受諸佛菩薩的這些教誨、指示的話,並且如實的去修持祂們所給你的教法也就是佛法的話,我們也就能夠除滅我們在輪迴以及墮入到三惡道的痛苦。

所以呢,在第一個我們講到的依靠的對象,講到的是『佛』,而第二個講到要依教奉行的,講的的是『法』,而接下要講到的是『僧』。

而也就是我們要向普賢菩薩等等這一切的菩薩們,我們要將自己的一切身所有的受用,全部都盡力供養祂,然後來作懺悔。

並且也要向文殊菩薩、觀音菩薩還有大勢至菩薩,去供養我們的身,還有供養所有一切我們的財物,然後並且向祂們懺悔。

甚至還有向虛空藏菩薩、地藏菩薩…等等也向祂們作剛剛以上所講的。

在這裡也是指過去因為各種的無明,因此我們呢沒有聽佛菩薩的話語,然後我們作了很多違背這一切諸佛菩薩心意的罪業跟惡事,因此今天我們要向這一切的菩薩們要向祂們懺悔,因為如今我們已經見到我們所造的這些罪業、惡業,它們真的是錯誤的、是過患的。而也是因為我們害怕再輪迴的苦以及在三惡道流轉的痛苦。因此從今天起不只要懺悔,我們更要能去淨除我們…就是說去捨棄一切的罪業以及惡業,也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然後呢,如今要祈求這一切的佛菩薩,能夠接受納受我們的懺悔、納受我們的悔意。

而接下來講的是『對治品』

若懼尋常疾 尚須遵醫囑 何況貪等惑 宿疾恆纏身
一瞋若能毀 瞻部一切人 療惑諸藥方 遍尋若不得
醫王一切智 拔苦諸聖教 知已若不行 癡極應訶責
若遇尋常險 猶須慎防護 況墮千由旬 長劫險難處
或思今不死 安逸此非理 吾生終歸盡 死期必降臨
誰賜我無懼 云何定脫苦 倘若必死亡 為何今安逸
除憶昔經歷 今我復何餘 然因執著彼 屢違師教誡
此生若須捨 親友亦如是 獨行無定所 何苦結親仇
不善生諸苦 云何得脫除 故我當一心 日夜思除苦
吾因無明癡 犯諸自性罪 或佛所制戒 及餘眾過罪
合掌怙主前 以畏罪苦心 再三禮諸佛 懺除一切罪


那麼『對治力』也就是從『若懼尋常疾,尚須遵醫囑 何況貪等惑,宿疾恆纏身』。一直講到『合掌怙主前,以畏罪苦心,再三禮諸佛,懺除一切罪』。

所謂的『對治力』總的來說是什麼呢?也就是恆常的、總是不斷的去保持正念跟正知,並且不斷的去思惟因果、無常的道理。

而在這裡呢,尤其是若是能夠了悟到『空性』、了悟到『人無我』的話,是更好的。

我們可以知道在平常時,我們身體稍微得到一點病,這種病只不過是一種很平常的病,是一種身體「四大不調」的一個疾病,我們呢也都會怕的要死,不管醫生怎麼說,我們都一定會照著做,完全不會自己有其它的主意跟意見。

所以就是當我們生病之後,就算人家給我們打針、甚至開刀我們都還要跟他說一聲「謝謝!」可是在平常的時候呢,其它的人有時候只是稍微瞪我們白眼一下,我們都氣得不得了,甚至生起了瞋心。然而在你稍微有一點點危害到你的身體健康以及性命的時候,那時候就算人家跟你說你是:「好吃的,你都不能吃;不好吃的,你都得吃」,就算是這樣子,你都還會跟他說「謝謝!我一定會照著作的」,我們都還會這樣的去回答。

因此我們現在要看到一切的痛苦…也就是指『三惡道』地獄的苦、惡鬼道的苦、畜牲道的苦,這所有輪迴裡面呢,不管是『總』的、還『別』的,這一切的苦可以說它是一個大病,而要讓這個病痊癒的方法是什麼呢?也就是真的開始修持正法。就好像是當你身體的病苦你要去看醫生,並且去接受醫治一樣;但是到現在呢,我們該修的不修、該行得不行,甚至不該做的事卻做了很多,使得我們這一生沒有辦法痊癒的。當我們明白這點之後,我們就應該要開始真正的去提起正法的修持,真的開始去修持正法。然後去除一切的罪業跟罪惡,那麼這也可以說就是一種『對治力』。也就是當我們修持正法、真的修行法的時候,我們會產生很多的苦以及困難,然而就像你去治病時會有很多該作不該作的,必定會有苦跟困難,就算它有,你也必須要去承受、你也必須要去面對。

一個普通身體的病,我們都需要去看這個醫生由醫生去幫我們醫治,然而由這種病因是一種煩惱的因,而所產生各種苦果的這種病,那麼這個能夠幫我們治癒的醫生呢,也唯有釋尊佛陀。祂才是無上的醫王,能夠醫治我們煩惱所生的病。

當然我們沒有一個人喜歡苦,也沒有一個人想要受苦。然而這個會製造苦的因呢,我們卻沒有人想辦法去斷除它。就算佛陀跟我們說所有這些無明貪瞋等等這些煩惱是產生痛苦的因,可是對於這一點我們卻不去聽佛陀的教誨。所以雖然我們不希望獲得痛苦,但是呢我們卻不聽佛陀的教誨,去斷除那煩惱的因…『無明』。

我們如果在懸崖旁邊的時候,我們會害怕掉下去,那麼我們是不是更應該要去害怕輪迴的懸崖呢?

因此我們根本不可能有一點點覺得舒服的心,想到「我們今天是不會死的」這樣一點點的放心都是不應該有的。所以你應該要沒有晝夜分別的,不斷的精進去修持正法跟不斷的懺悔。

因此沒有任何一個人敢說「我今天絕對不會死的」,為什麼呢?因為這句話說出來連說的人他也不一定是很確定的,甚至說這樣的一個話的可以說是非常愚笨的,可以說像一個笨蛋講的話一樣。所以若是我們只是這樣獃著,然後完全不去修持任何的佛法,然後不斷的還去造作各種的罪業的話,那真是非常不好的。

所以總歸來說,我們應該不分日夜的去造作所有的善業,勢必你就會得到樂的結果;就應該儘量去斷除所有的惡業,如此你會斷除苦的結果。對於這一點我們是必須要有信心的,日夜精進的去這麼作的。

所以因此總之所有的這一些罪業跟不善,它主要分兩種:一種就是本來的罪業,然後另外一種是承許的罪業。怎麼說呢?比如說殺生,殺害他人的性命等等,就算不是佛陀說的,它也本來就是一個非常不好、惡的事情。而第二種,承許的一種罪業是什麼呢?也就是像佛陀之後所作的各種戒律的制定一樣,比如說應該要過午不食,但是如果你晚上吃了那就是有過錯。又或者呢,不能夠飲酒,那你如果是喝了酒的話,那也是會有這個罪業、惡業的。總之一切的罪業跟不善呢,它就屬於這兩種:一個就是本來的罪,一種是之後承許的罪。所以說對這兩種罪不管是已經造作的還是當下造的,我們都要在一切諸佛菩薩面前發露懺悔我們所造作的這些罪。

並且當我們懺悔時呢,也要祈求一切的諸佛菩薩能夠接受我們的懺悔。

而就如同彌勒菩薩祂所講的:「當我們在作懺悔的時候,如果真心懺悔的話,佛菩薩祂們也一定會接受我們的悔過以及懺悔的」,為什麼呢?因為佛菩薩也知道我們是受著煩惱心的指使去作這一切的罪業,所以菩薩不會說「喔!你這是不好的、你完蛋了、你沒救了」,祂是不會以這樣子的去說的。而由於過去是我們無明的,但是在我們在經過上師的口訣和教授,還有我們自己的學習、修行,如今我們已經知道過錯了,我們知道了自己作了不好的事情,甚至我們產生了一種悔過的心、悔意,而用這樣子的心去作懺悔的話,那一切諸佛菩薩祂會因為這樣子而為我們感到歡喜的。由於祂的歡喜,所以當然會接受我們的懺悔,接受我們這種悔意的祈求的。

因此一切諸佛菩薩祂不會看到這麼一個眾生呢,是不好的、有錯的。而祂看到的過錯是在哪呢?是在我們每個眾生你所有的煩惱,這個煩惱它是不好的。

所以到這裡呢,『對治力』就講完了。

諸佛祈寬恕 往昔所造罪 此既非善行 爾後誓不為

第四個也就是『誓不犯罪力』,『誓』是發誓的誓,也就是當你完全的去懺悔的時候,你就可以說是有『誓不犯罪力』了。

也就是指呢我們知道過去造作的是不好的,我們已經自己非常的清礎了過去所造的惡事是罪業,而從今天起呢,就算是有危害到我性命的事,我也絕對不會在身、口、意上去造作任何的罪業。

所以到這裡為止,也就是將《入菩薩行論》第二品《懺悔罪業品》都講完了。

所以在我們大致講完之後,也希望各位回去繼續對這個部分多作學習跟閱讀。

在這裡這一次的課程裡,我們沒有辦法逐句的來作解釋,這當然也是因為我們的時間是非常的短、是不夠的。然而我已經將這(許多)每一個部分的重點跟關鍵的部分呢,也都已經將它提出來了,而且加以說明。

而各位能夠對這部《入菩薩行論》不管你是之前已經學習過的,還是你沒有學習過。如今對這一部論述正式的要去接觸它,這都是非常好的,為什麼呢?因為在這部《入菩薩行論》裡面對於一個菩薩他的所有的『見、修、行、果』呢,這所有的沒有一個不包含其中的。

尤其在過去西藏許多的這一些上師、行者呢,他們甚至都因為專門研讀修行這部《入菩薩行論》而獲得〝《入行論》堪布〞像這樣一個名號、頭銜。他們不只是自己去修持這一部論述,甚至他們將所有的偈頌全部都背誦於心以外,他們還將所有的解釋全部都背誦記憶在心裡,他自己修持還不斷廣為宣說流傳、教育他人。尤其是對這部《入菩薩行論》的第一品、第二品、第三品以及第四品《正知品》這四品呢,可以說是要特別的能夠真實的按照這樣的說法來去修持、去作的話呢,那是非常的重要,對修行非常有幫助的。

所以這次課程就講到這裡。

因此呢我們若是想要真正的入到佛門、護持佛法的話,甚至我們自認為是一個佛教徒、學佛的人的話,那麼我們就應該要重視這部《入菩薩行論》。甚至可以說我們必須要去重視這部《入菩薩行論》。當我們能夠每日、每星期、每月不斷的按照這部論述這樣子的去修持,然後呢並且來觀察自己「我到這個地步」、「我獲得了這樣子的一種結果」、「我有這樣子的一種修持的增長」、「有這樣子的一種境界跟成果」,等等能夠去做自我的觀察的話,那麼按照經論來作修持時,我們也可以說這樣才是一個真正的佛教徒,才是一個真正的佛教的行者。若不是這樣子的話,雖然我們可能自稱是個佛教徒、自稱是個修行人,但是每天只是 待在那邊,任你自己的煩惱跟分別心不斷的增長跟熾盛,然後自己的心完全沒有任何的改變、沒有任何的進步的話, 那只不過是名詞上的修行者或佛教徒而已,他不算是真正的佛教徒或者是一個行者。因此我在這裡也祝各位能夠真的在修持上面能夠進步能夠增長。

 

 


──以上2005年5月31日開示於台北智慧金剛佛學中心


此感謝趙師兄百忙之中撥冗整理入行論第二品傳講之文字稿 ,同時感謝王師兄提供影音檔複校~~~
網頁更新日期:2006/07/27 13:28:35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