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泊爾南無布達創古札西仰澤寺

在久遠的過去,許多大劫之前,我們的導師-圓滿的佛陀-仍然在有學道上修持。以下是他看到一隻飽受飢餓煎熬的母老虎時,升起難忍的悲心,毫無猶豫地把自己的身體布施給母虎的故事。
在那遙遠的過去,有一位名叫大戰車手的國王,統治一個大約五千民眾的小王國。由於國王所累積的功德,他的人民全都非常快樂、安好;境內風調雨順,莊稼豐盛,牲畜興旺。國王有三位兒子,長子名叫大音,次子叫大天,么兒叫大心。長子和次子都精通武術,健壯自信,一直輔佐國王治理國政。么兒大心非常聰明,從小就富有慈悲心,總是以父母對待獨生子女一樣的心,慷慨無私地布施他人。
有一天,天氣良好,國王帶著王后、兒子及大臣們出城到鄉間遊樂。國王和王后共騎一匹大象,三個兒子、大臣以及隨從則騎著俊美的馬。當他們到達一個樹木茂盛的森林,林內充滿各種美妙的鳥叫聲,附近的草地上開滿了各式各樣的花朵。國王非常喜愛那裡的景色,因此下令紮營,讓大家盡情玩樂。僕人們立刻開始打開所有帶來的東西,著手搭建帳棚,堆疊石頭當爐灶。地面上很快就遍滿帳棚,天上也湧現朵朵的浮雲。僕人們忙著一團,準備了各種食物和茶酒。年輕人開始唱歌、跳舞、玩耍,營區宛如天界。國王、王后和大臣們一邊欣賞表演,一邊享用十八道菜色的大餐、水果酒和米酒。
之後,三位充滿青春活力的王子,拿起弓箭往森林裡走去。走著、走著,他們注意到濃密的樹叢中有一個洞穴。他們悄悄地前進,到了洞口,看到裡面有一隻母虎趴在一群幼虎旁邊睡覺。大音和大天把箭搭在弓上,準備射殺那隻母虎。但是,大心阻止兩位兄長,說殺生是完全不對的行為。再細看,他發現那隻母虎完全無法移動,因為母虎剛產下幼虎,不敢外出獵食,擔心不在時其他野獸會來傷害牠的幼兒。飢餓煎熬的母虎,虛弱地躺在地上,連頭也抬不起來。大心感動地掉淚,悲憫之情由內心深處升起。他問兩位兄長:「什麼樣的食物可以救活這隻母虎和這些幼虎呢?」他們回答:「這類紅種印度虎食用新殺獵物的溫血和溫肉。所以,如果你想幫助這隻母虎和牠的幼虎,你必須找到新鮮的血肉。」
大心心想:「沒錯,要救這隻母虎和牠的幼虎,確實需要溫的血肉。可是,這樣一來我就必須殺生,以命換命。還有其他什麼辦法呢?」他想了好一陣子,就是找不到解決的辦法。於是他的兩位兄長說:「我們是出來玩的,為了這隻母虎和牠的幼兒傷腦筋多沒意思!我們該回去父母身邊了。」於是,他們一起離開。
隨著兄長走回營地的路上,大心心想:「長久以來,我一直在輪迴中流轉,浪費了無數生的生命-有時是因為過度的貪心,有時是因為瞋恨,有時則是因為愚癡。我難得遇見像這樣的機會可以累積福德。除了佛法之外,這身體還能有什麼真正的用途呢?」最後他決定:「這次,我真的要好好地布施。」
在沒走遠之前,他對兩位兄長說:「哥哥,你們二位先走。我有些事情要處理,隨後就來。」
他加緊腳步,走在通往虎穴的小道上。當他找到癱倒在地上的母虎時,牠已經虛弱得連嘴巴都張不開了。大心把手伸出去碰著母虎的嘴,但是牠張牙咧嘴的力氣都沒有。於是,王子把附近一棵樹的斷枝削尖,割傷自己的身體,讓血流出來,然後讓母虎舔他的血。過沒多久,母虎張開嘴,站了起來,吼叫一聲,就撲到王子身上,把他吃得精光。

兩位兄長等了很久,等不到小王子回來,所以就出發去找他。回想小王子先前所說的話,他們確定他肯定是回虎穴去了。抵達之後,他們往裡面看去,只看到弟弟的血、骨頭、指甲和衣服的碎片。母虎已經把他吃掉了。一見到這景象,大音和大天立刻昏倒,過了許久才恢復意識。兩人把弟弟的衣服碎片撿起來,傷心啜泣地趕回父母的營地。
這段期間,王后正在睡午覺。她在夢中看到三隻鴿子在高空中翱翔,當牠們振翅而飛時,一隻老鷹俯衝而來,抓走其中最小的那隻。王后嚇醒了,立刻把夢境告訴國王。他回答:「按照妳所說的故事,我相信那三隻鴿子是我們的三個兒子,被老鷹抓走的那隻最小的鴿子是我們鍾愛的么兒。我確定他一定出事了。」說著,國王立刻派僕人到處尋找他的兒子。
不久,兩位王子回來了。國王問說:「我鍾愛的么兒是不是出事了?你們有任何消息嗎?」兩位王子傷心哽咽,久久說不出話來,連氣也喘不過來。最後,他們終於深深嘆了一口氣,才把母虎吃掉大心的事告訴父母。王后一聽立刻昏倒,國王也傷心欲絕。過了許久,哀嘆的兩位王子和國王以及王后,趕往小王子身亡的地方。到達穴口時,他們看到了母虎留下的骨頭和血跡。王后哀泣不已,再度暈厥不醒。
這時,小王子已經轉世為大勇,他自問:「我怎麼會生在兜率天呢?」透過天眼,他仔細地觀察五道。大勇看到他的父母和兩位哥哥聚集在他的遺骸周圍,沈浸在哀傷之中,悲痛不堪。他心想:「父母親這樣難過,可能會傷了身體和性命。為了讓他們振作起來,我得和他們說說話。」
大勇說:「請求二老不要這麼難過,有生就有滅,有聚就有散。人人都如此,沒有人能夠超越事物的這種本性。造作惡行者,將墮入地獄道;造作善行者,將生於善道。因此,請你們精進修善,修誦祈願文,來世我們一定能夠在天道相見。」
說了一陣子話之後,他才消失。
國王和王后的心情稍為好轉,決定努力行善。他們把愛兒的骨骸,收入一個用七寶石裝飾的容器中,埋葬之後,就在上面蓋了佛塔。

南摩布達聖地離波達那佛塔大約四十公里,位於地勢和緩的山上,遠離塵囂,景色宜人。下方的地形類似一朵八瓣蓮花,上方天空狀如九輻車輪。放眼望去,有些山散發出如同海螺或水晶一般的白光,有些山的樹林則像綠寶石和綠松石一般地閃爍著。夏季期間,南風帶來陣陣的清涼;冬季時,溫和的太陽如同少年清新、燦爛的面容。綻放的花朵,艷麗多彩。雲端深處,雷鼓震鳴,一掠一掠的閃電有如修長的舞者飛快的動作,晶瑩的雨水綿綿而落。總而言之,這個地方具足了修持三摩地所需的一切祥和因緣條件。僅僅是來到這裡,就能夠啟發一個人的信心,升起厭倦輪迴的出離心。俗諺說:「在山中靜修勝處,任何活動都是賢善的。」總之,不論東、西方,南摩布達是世界各地的人都非常敬重的聖地。

大心捨身餵虎之後,經過那地區的人由於畏懼野獸襲擊,而開始有持誦「南摩布達呀」(我皈依佛)以解除焦慮的習俗。一直到今天,當地的居民稱這地區為「南摩布達」。隨著時間的流逝,在這裡建屋和開墾周遭田地的人開始增多,逐漸形成村落。古老的佛塔也變成一個特殊的地方,人們透過繞塔、供養等活動累積福德。許多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在這裡參訪,或作傳統的點燈供養,或為佛塔上一層新的白漆,或供養特殊的布圍莊嚴塔錐的底環。

【圖片說明】南摩布達佛塔是佛陀捨身餵虎後興建的佛塔,是尼泊爾著名的三大佛塔之一。經典記載,在佛陀為五比丘說完捨身餵虎的事蹟後,佛陀即顯現神通來到當初捨身之處,就在此處後人就建了佛塔以紀念佛陀的布施事蹟。
佛塔下方大約八公里處的小鎮帕諾帝,據說是大戰車手國王的王宮遺址。即使是今天,每年藏曆四月十五日,該地區的居民仍然依照習俗,將一尊鍍金的銅製佛像迎請出來,並聚集修法一整天。另一個歷史性的景點是佛塔下方三公里處的一座小佛寺,據說大心王子母親的遺骨收納在這裡,她的形象雕在寺內的石壁上。此外,佛塔下方樹林中有一個小水泉,湧出的水據說是加持水。從佛塔往上走大約十五分鐘,還有王子捨身餵虎的洞穴。如今,這裡共有兩個虎穴,一個靠近寺院,另一個在附近山丘上。由於相隔好幾百年,確切的地點很難斷定,但是,洞穴確實是在這個地區。
許多大師到過南摩布達。來自印度的學者和禪修大師,有至為尊貴的世親以及無與倫比的阿底峽尊者等。噶舉傳承方面,參訪的眾生依怙主和大師計有:大司徒確吉炯內以及隨侍的大學者貝諾大譯師策旺昆洽、第十六世噶瑪巴日佩多傑、竹千洽滾仁波切、止貢洽滾仁波切等。寧瑪傳統方面,有洽傑杜仲仁波切、頂果千澤仁波切、竹旺貝瑪諾布、洽札仁波切、堪千吉美彭措等大師。具德薩迦傳統方面,則有薩迦、沃巴以及察瓦學派的許多大師。格魯派的許多重要學者和禪修大師,諸如喀旺給頓確佩,也都來過這裡。總之,各傳承的許多大師都到過此聖地。


建寺願力
依怙主創古仁波切瞭解聖地的殊勝,因此不辭艱難,努力多年,在這裡建立寺院。起初,一切都非常簡陋,既沒有路,也沒有水。但是,為了佛陀法教-尤其是噶舉傳承的法教,創古仁波切不畏艱難。他的目標是建立具有三大部門和功能的寺院:以研學佛教哲學為主的「學院」,以禪修為主的「實修」,以及以寺院工作和活動為主的「事業」。以下的引言說明這種利他的堅定願力:
聖賢意行不宣揚,不輕承許諾言故。
一如諾言雕於石,生命逝往亦不變。

寺院簡介
接下來是關於具德創古札西仰澤寺的簡介,也說明寺院的研學和實修部如何在聖地落實。寺院園區的中心是主寺,共六層樓,再加上印度式的弧線形頂樓。大殿在從底樓算起的第四層樓,共有三十六根柱子,每根柱子的頂端都供有一尊鍍金的佛像。大殿前方有泰國鑄造的過去七佛的塑像。七佛之後有千佛,供奉在排列整齊的壁龕中。頂板上嵌有十五大密續的壇城。大殿後面有一隱蔽的特殊內殿,大殿前方室外則有寬闊的迴廊。這些都是律典中所敘述的大殿應有的特色。尤其是隱蔽的特殊內殿,這三層樓高的內殿供奉的主尊是現在佛釋迦牟尼佛,兩旁有過去佛和未來佛。內殿也有一排排的佛龕,供奉賢劫千佛。佛像面對著一對栩栩如生的青龍盤柱。以上是主寺建築內部的概述。
外觀方面,從最高點說起,二層樓高的印度弧形頂樓在中央內殿上面。頂樓上層有代表五大佛部的象徵:法輪、金剛杵、珍寶、蓮花和十字金剛杵。屋頂的四個角落各有雙角嵌著珍寶的水龍,並有寶石花環和珠寶垂鏈。頂樓下層有小迴廊以及欄杆。頂樓中央兩側上方,還有塗金青銅頂飾的一個個隆起的小屋頂。下方則有一深色的寬條飾帶,刻著八吉祥的金色浮雕。
大殿之上,雕有孔雀的塗金青銅頂飾,莊嚴另一金色雙層印度弧形頂樓。角落有勝利幢、寶石花環以及珠寶垂鏈。這頂樓也有美麗的迴廊和欄杆,還有一排蓮花瓣、雉堞牆台以及尾端上白漆的「桁條串珠」。下方有一深色的寬板條,用八吉祥和其他圓滿佛法供養的金色圖案作為裝飾。建築物前方迴廊頂端是雙鹿和法輪的嚴飾,兩側各有吉祥寶瓶。總之,這可謂:
若誠摯造菩提盔甲,有如無限虛空寶藏。
於福者此寺及所含,奇妙有如水泉破湧。
主寺東南方有一棟現代化的四樓建築,那是醫療診所。附近的平台是跳喇嘛舞的場所,一邊和山坡平行;平台底下是依山坡而建的單層樓房,是師利芒嘎迪普中小學(具德吉祥光明)的南摩布達分校。該校負責教育一百多位學齡僧眾。僧眾學校的漸進教育由傳統學科開始,包括字母、文法和拼音,然後進入閱讀《佛子行三十七誦》之類的短篇論誦。年輕僧侶也
學習修法儀軌以及相關的法事,例如製作食子和酥油嚴飾。數學和電腦以及英文,和尼泊爾文一樣,也在課程之列。學校的教育一直延伸到九年級。世親菩薩所說:
持戒之際聽聞並思惟,將與禪定圓滿相連結。
主寺的佛學院,包括一規模較小的大殿以及一系列的教室。這些建築物周圍有幾座清雅宜人的花園,園中有各種花卉,狀如珍寶的檜柏和各種樹木,在所有的論著和學科撰作當中,噶瑪噶舉傳承的寶鑑是學習與思惟的主要典籍。
這包括遍知米覺多傑(第八世噶瑪巴)解析主要論典的論注、大司徒確吉炯內的文法論注,以及其他傳統學科的撰作。在七年的課程當中,學生專注於五大典籍的學習,包括邏輯和辯證、中觀哲學、律學、阿毗達磨以及智慧波羅蜜。這全都和其他知識領域的學習相輔相成。

學業完成之後,怙主創古仁波切會頒發證書。接著,仁波切根據每一位學生的知識和奉獻的程度,分發職位。有些充當助教,準備日後成為「堪布」;有一些成為學校的教師,有些則進入閉關。
每年學生都有兩次主要的筆試。學生每個月聚集三次,討論各種論題,而且每年接受三次口試,並參與四次的辯論會。此外,他們每天都在辯論廣場上會面。簡而言之,除了每月四天休假以及每逢藏曆十日和二十五日的特別法會之外,佛法教學和學習活動都持續不斷。
如此莊嚴地具諸妙德,真實描述但恨難盡全。
任功德皆願植解脫種,於彼如母中生心續中。
以上南無布達聖地之功德由佛學院的堪布羅色撰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