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法王課程:宗門實修『噶舉祖師教言』 

教授:第十七世大寶法王 鄔金欽列多傑
時間:20081231─200912
地點:印度  菩提迦耶 德噶寺
翻譯:堪布丹傑

20081231日(第一天)

一位好上師,要有三德相!

法王藏文開示:
今天開始有三天的時間,特別為了華人舉行「宗門實修」的課程。

首先,在此要特別問候前來的各位仁波切、堪布、善知識、法師,還有來自各地的法友,「我帶著歡喜的心,謝謝各位的前來!」

這一次的課程,一方面是跟各位分享個人對於佛法和修持的了解;另一方面,也是測試自己語言程度的一個機會。因為這是一個中文課程,要以中文來講說,所以, 也是看看自己中文的程度如何。就像祈願法會之後,也有三天的英文課程,在那三天當中,也是測試自己、看看自己英文程度的一個機會。從語言的角度來說,還讓 人覺得有一些害怕呢。

這一次的課程,我還沒辦法全程都說中文,會以藏語與華語交換的來講說;而且這次還有其他語言的翻譯,所以,也需要講一些藏語,他們聽得懂,才能翻譯。但總的來說,會盡力的說華語,希望這樣,能讓各位生起親切的感覺。

如果有任何錯誤,一般來說,上師與弟子之間,應該是弟子請求上師原諒;但是以語言的角度來說,如果我華語有任何說錯的地方,也請求弟子能夠原諒。

「老媽媽」給回家的孩子,新年新味道!

法王中文開示:
今天我坐的法座有點高,「高處不勝寒!」

今年的經濟不太好,很多人的荷包就感冒、打噴嚏了!「 哈啾!」尤其幾次印度恐怖事件,很多人對來到這裡會感覺害怕,各位算是勇士吧,居然敢來這裡!所以,我首先要讚嘆各位這份不顧一切的熱忱勇氣。

我呢,像個老媽媽一樣,家裡快要過年了,應該要為孩子們準備好飯菜,但是,老媽媽有點糊塗了,不知道要做什麼飯,所以要請弟子們、孩子們多多原諒!

今天我還是糊里糊塗的做了這麼一餐飯,鹹的、辣的不知道,就讓大家嚐一嚐,不知道味道如何?就是新年有新味道!

(接著,法王自己將上一段中文開示翻譯成藏文,讓其他六國翻譯譯成各國語言,現場弟子透過FM耳機收聽)

一入藏傳,就要開始找「上師」?

法王中文開示:
接下來說中文了啊!但是不要拍手,因為拍手的話,我會覺得好像(語氣)斷掉了。

一個人只要接觸到藏傳佛教的頭一天啊,就會聽到「上師」或「喇嘛」這些名詞,自己的筆記本上多了一個「上師」這個名詞,很多人就這樣子莫名奇妙的,在尋找、追隨上師、上師、喇嘛、喇嘛的過程當中,遇到很多起起伏伏的情況。

問題是在於每個人都有自己對上師的一個解釋,因為這些不同的解釋呢,結果把事情變得複雜,被稱為「法王」的我,也不喜歡做那麼複雜的傻事。

所以,別人請我作上師的時候呢,首先,我都會臉色黑一點、嚴肅一點,看著弟子的面上,勉強的說一聲:「好吧!」,其實我自己(法王笑)…其實我自己很難知道,在對方的心目中需要成為什麼樣的上師。

我時常想:「我要成為別人心目中的那一個上師,還是我自己心目中的那一個上師?」

(接著,法王將上一段中文開示翻譯成藏文)

上師,就是要能引導弟子的心,不斷進步

法王中文開示:
早上這一堂課,我們先放下自己對「上師」的各種想法,看看經典中是怎麼提到「上師」的。

上師在梵文稱為「咕嚕」,有些人叫我:「咕嚕」,但是我不太喜歡,我還是覺得「喇嘛」或「上師」比較好聽!意思是「上等」或者「具備穩重的殊勝功德」,他能夠引領弟子的心,讓弟子不斷的進步。

所以,光是從「上師」這個名字,就可以大略的知道意思。我們不只是口頭上說:「上師、上師」;更要先想一想,到底「上師」這個名詞是什麼意思?「上師」不是「下師」、也不是「中師」,為什麼要是「上師」?所以我們要看看這個意思啊。

佛法的每一乘當中都有講到「上師」的定義,但是基本上對於上師的條件是一樣的,不同的在於每一乘的上師,要具備它那一乘的(戒定慧)三學跟知識,不管是聲聞乘、大乘或是密乘。

尤其弟子對於上師,在每一乘有不同的看法,譬如說:聲聞乘或者大乘,弟子看待上師或者是善知識、如佛一般,意思是對上師要等同對佛一般的恭敬。

但到了密乘呢,我們依止上師,不僅僅是看待他如佛一般,而是──他就是佛!

(接著,法王將上一段中文開示翻譯成藏文)

上師應具備的三種德相

法王中文開示:
各乘對上師的解釋與各乘上師的條件,我就不多說了。接下來,主要說說上師要具備的功德。

岡波巴大師曾經說過「一個上師應該具備的德相」或者條件,這個請堪布丹傑來唸,你們自己去抄吧,反正這就是一個「祖師教言」!我的聲音不標準,所以就請堪布出馬。

堪布丹傑:

對於上師應該具備的德相,岡波巴大師曾經說(出自《勝道寶鬘》):

一 應當具備斷除對此生的貪著;
二 能以大智慧導引他人入道;
三 能以大悲憫而不捨弟子。

法王中文開示:這本書(指《噶舉祖師教言》)裡面可能沒有,所以你們自己去抄。

應斷除對此生的貪著

法王中文開示:
接下來我們就看看這個解釋,第一世大寶法王、或者說是第一世黑寶冠持有者杜松虔巴,他說的解釋有點長,你們可能沒辦法抄下來囉,但是你們可能要先聽一聽,他對第一個德相「應當斷除對此生的貪著」的解釋,堪布來念一下!

堪布丹傑(念誦杜松虔巴教言):

杜松虔巴教言提到:「上師若是貪著此生的話:也就是說當弟子做各種承侍時,上師才給予關懷;如果弟子不作承侍的時候,上師就不教授口訣。然而上師的一生能 夠有多長?若是自己增長很多貪嗔等罪,讓弟子也因為上師而增長罪惡,這樣不善的話,『猶如雙牛,容易墮入深淵』,因此教授師、上師必須要斷除對此生的貪 著。」

法王中文開示:
我們先談談「斷除此生的貪著」這個德相,這是什麼意思呢?

談到這個「此生的貪著」,不僅僅是說:「對此生沒有任何念想」的意思,譬如說世間八法,以前祖師們說世間八法有三種:白、黑、花三種世間八法:

白的世間八法-連登地菩薩都有,譬如對事物的得失可能仍然會有歡喜、痛苦等。
花的世間八法-有點想法(有點貪著),有點花剌剌(參雜黑、白世間八法)的。
黑的世間八法-完全投入世間八法。

(接著,法王將上一段中文開示翻譯成藏文,並繼續以藏文開示)

法王藏文開示:
「要斷除對此生的貪著」,並不是完全不考慮今生,不想今生任何事情,而是指沒有貪著心在裡面,因此過去的一些祖師,提到不貪著此生,或者不被世間八法所影響的時候,將「世間八法」分成三種。

第一種白的世間八法:是指登地的菩薩們,他們不貪著此生,但是他們還是會思考、考慮今生的事情,他們也是會產生歡喜的心等等;

第二種花的世間八法:這是掺雜的、還沒到登地,仍有煩惱在裡面,有一些貪著,但是又沒有像一般世間人完全掉入世間八法中;

第三種黑的世間八法:指的是完全的世間人,完全落入到世間八法稱譏毀譽…等這些貪著當中去了。

法王中文開示:
如果一個人腦子裡面只會想此生的名聞利養,這就是貪著此生;沒有這種貪著的話,就是不貪著此生。這不表示說,對於此生沒有任何執著、或者任何想法,如果他的腦子中只會有今生,沒有來世,那才是「貪著此生」!

(接著,法王將上一段中文開示翻譯成藏文,並繼續以藏文開示)

法王藏文開示:

這裡提到,第一個條件是「不貪著此生」,這個定義要清楚,什麼是不貪著此生?意思是說他不只是思考今生而已,不只是完全只想到今生,事實上如果一個人,他完全不考慮到來世,沒有想到未來,只想到眼前今生的情況,那麼他甚至不能稱為是一個修行者、一個學佛的人。

為什麼呢?如果一個修行者、學佛的人,會想到來世,想透過今生的修持,來世要投生到一個善道,得到一個暇滿人身,然後能夠繼續好好的修持佛道、聖道,讓自 己越來越趨向究竟、快樂的道路。所以,他會想到來生;如果一個人只局限、貪著在今生,不想到來生的話,他就不能稱為一個修行者。

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說,現今一些修持法門會強調,佛法要在今生當中,跟生活、跟你的此生結合在一起,這種說法當然是非常好的。如果我們無法落實佛法於生活 當中,無法在今生實踐佛法的話,你的確是不可能成就些什麼,未來也不會得到些什麼好的東西。要注意的是,這裡說到「要將佛法落實於生活當中」,但也不要太 執著、太落入世間法當中了。

意思就是說,你可能變成是為了得到一些利益、變得更有名聲、更多人供養、更多的名聞利養等而修持,或者你修持佛法的目的,只是為了讓自己開心一點,為這樣(世間法的目的)而修持。那就不對了。

法王中文開示:

「如果這樣(為世間法而修持),這可能是一種錯誤了,這可以說你貪著此生了!」所以,這個「貪著此生」的鬆與緊,要抓得非常好,意思就是說是不能太緊或太鬆。

「不貪著此生」不是說完全不考慮今生,你可能會發覺很難找到一位這樣的上師,或許可能會有,但很難,少數幾位而已。所以,要知道不貪著此生的標準是什麼?

但是你也不能太鬆,如果你看到一位上師,他還是有人我之分、親疏之分,你卻說:「這樣也可以!他也不貪著世間!」這樣也不行,這樣又太鬆了!

(接著,法王將上一段中文開示翻譯成藏文)

能以大智慧引導弟子入道

法王中文開示:

那麼接下來,提到上師要具備的第二個條件,是「要以大智慧導引他人入道」。

杜松虔巴的教言當中有一個解釋,(法王開玩笑說)請我們的大堪布來念一下。

堪布丹傑(念誦杜松虔巴教言):

若無智慧,則不知講說合適弟子心意的法,為了能符合有情種種的意願,應該要次第的開示,符合弟子心意的口訣,不應在弟子求法的時候,上師卻說我不知道。因此應該具備大智慧,導引入道的力量。

法王中文開示:

所以呢,因為弟子的根器不同,所以上師應該根據不同意願,開示符合弟子心意的口訣。

(接著,法王將上一段中文開示翻譯成藏文,並以藏文再作開示)

法王藏文開示:

上師具有大智慧,是指要能夠符合弟子的程度或情況而講說,所以,就算這位大師自己很有智慧,但是說出的學問,卻不符合弟子的程度,這樣也是不行的,這樣無 法稱為「具備大智慧」。所以,上師所說的教法,要與弟子的心意相結合,這是非常重要的,這樣子他所具備的智慧或知識,才能真正引領這個弟子。

能以大悲憫而不捨弟子

法王中文開示:

對於「能以大悲憫而不捨弟子」這個條件,第一世大寶法王有一個解釋。(法王請堪布以中文念誦)

堪布丹傑(念誦杜松虔巴教言):

如果沒有悲憫心,自己才受到一點痛苦,就覺得我不能夠度化弟子,而產生許多憂傷。或在幫助頑劣的有情時,雖然以法相待,卻可能得到諸多粗言惡語的回應,這 時如果上師不具備大悲憫心,可能會覺得為弟子說這麼多的法,而這個惡人卻聽不見,會感覺到辛苦,而生起捨棄的心。

若是悲憫微小,當弟子痛苦時,也可能連一點忙也幫不上。因此,對於自己關注的弟子,應該具備「即使犧牲生命,也不讓弟子去惡道」這樣的大悲憫心。

法王藏文開示:

第一世大寶法王解釋「要以大悲憫而不捨弟子」說,當一個上師攝受弟子的時候,如果他不是對弟子有這樣的一種悲憫心與慈悲心,只是想透過這個弟子,讓自己得到一些暫時的利益或者各種私利,那麼有一天當利益用盡,他就會捨棄這個弟子,這樣是不行的。

所以,對一位真正具備大悲憫心的上師,他「不捨弟子」是指:這位上師無論是在眼前或是更長遠的,不論就短暫的或者究竟的利益來說,他總是一直想著要帶領這 個弟子,想著怎樣可以幫助這個弟子,讓他出離他的無明、出離這個輪迴、煩惱,讓他真正能夠自立起來;直到他真正自立,能夠利益到眾生,這段期間我都不捨棄 他,都要以大悲心來眷顧與利益這位弟子。如果一位上師有這樣的想法,他就可以說是「以大悲憫而不捨弟子」了。

接著,還提到如果一個上師他自己的大悲心不夠,的確有些弟子他是很頑劣、很頑固的,所以,剛開始這位上師可能會看到這個弟子這麼頑劣、他很可憐需要幫助, 也給予他一些教導,在佛法上、生活上都盡力給予各種幫助。但如果這位上師不具備大悲心,遇到弟子頑劣時,可能他就會說:「啊!這個不行了!我怎麼教他都聽 不懂,這不是我的錯啊,這可是弟子你自己的錯,不管你痛苦也好、快樂也好,我都不管你了!」

所以,第一世大寶法王杜松虔巴解釋說:「要具備即使捨棄性命,也不讓弟子去惡道這樣的大悲憫心。」這是很重要的一點!

最近有一種情況,有一些上師他會說:「啊!弟子你要做這個,要做那個!」如果弟子不做,上師會說:「喔,你這是違犯三昧耶戒啊!你這是要落入到金剛地獄的!」許多上師會這樣子作怪。

但是,請看這裡解釋到「真正的上師,他寧願捨棄自己的性命,也不會讓一個弟子墮入到惡道』,更不用說墮入到金剛地獄!所以,如果各位聽到這樣的說法,要有一個了解:一位真正的上師是不會用落入金剛地獄的話來威脅弟子的。

上師功德要比過患多

法王中文開示:
總的來說,上師的功德與過患、或者優點與缺點當中,優點要比缺點還多、功德要比過患多。意思是說即使上師沒有那麼多的功德,但至少會對弟子說:「來世比此 世還重要,佛法比世間法還重要!」就像一個很熱情、慈悲的媽媽一樣,有些母親可能沒有什麼學問,但是她很想要幫助這個孩子,就會不斷、不斷地說:「你要做 好人!讀好書!」至少也要像這樣子。

但是所謂的「功德」呢,不是自己認為的,而是要按照經典當中所形容的功德來觀察上師,不然的話,就不如法了。就像我剛才提到的,每個人心中對「上師」都有不同的解釋,所以同樣的,每個人也會對「功德」有著不同的想法,認為這樣才算功德、那樣不算功德。

不同地方的人對「功德」也常有不同的想法,譬如亞洲的人認為有功德,西方的人不一定會覺得這算什麼功德;西方的人覺得有功德,有時候亞洲人會覺得有點怪怪的。所以,我們要按照經典當中所說、所形容的來判斷。

就連對佛陀,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看法,譬如說外道,就會覺得「佛陀有些缺點,佛陀也不怎麼樣!」所以最好是按照經典,按照佛所說的法,去判斷「什麼才算功德,什麼才算過患」。

(接著,法王將上述中文開示譯為藏文)

法王藏文開示:

接下來,也許有人會問:「那要怎麼去看上師的功德呢?」這裡法王提到:「我們不要按照個人的想法,去看上師的功德;而是按照經典當中所形容的。」

為什麼呢?因為我們只是一個世間人,我們的看法跟想法,其實不一定準確,有的時候我們認為是好的,其實可能是壞的。所以,我們要怎麼樣來判定一個上師的功德?就要透過經典所形容的。

同樣的,這裡也舉一個例子,就像是佛陀在世的時候,當時有一位叫善星比丘的弟子,他不覺得佛陀有任何了不起,覺得佛陀與自己差不多,甚至對佛陀也生起了種 種邪見……,但是我們不能因為這個善星比丘看到了他所認為的佛陀缺點,就說:「這就是佛陀的缺點。」不是這樣的!

我們常常口頭會說:「佛陀具備一切功德、遠離一切過患。」但是你怎樣能夠真正知道呢?唯一的方法,是透過經典當中所講述的「四諦」等教法,才能夠真正了解到佛陀或者上師他是具備一切功德、遠離一切過患的。

今天早上就開示到這裡。下午可能說一些關於弟子的事情,我準備說說身為上師的怎麼折磨弟子。(弟子笑)

一個好弟子,也有三德行!

法王藏文開示:
今天早上課程當中,談到與上師相關的內容,還有一些沒有講完,所以下午這堂課要接著講有關上師的一些內容。

法王中文開示:
早上談到的,總的來說,上師的功德要比過患還多,這種功德,不只是自己所認為的功德,而是要按照經典中所形容的功德來觀察上師,這是重點!早上還沒有講的,是我們談到這麼多觀察功德、過患的事,那麼我們怎麼會知道上師具有以上所說的功德呢?

這個可能需要根據每一個人自己的程度,不然就像我們說佛陀是遍知的,但是我們沒有辦法一一去證明,或者了解佛陀如何能夠遍知,如果一一去了解如何能夠遍知呢,那自己就變成遍知了,就不需要另外一個「遍知」來救自己了。

(接著,法王將中文開示翻譯成藏文)

堪布丹傑:
這是復習剛剛法王說過的內容。

早上我們談到了有關上師的功德跟過患,要如何去分辨的一些內容。總的來說,我們要尋找的一位上師,他的功德要比過患多,這樣的上師是我們可以依止的。

如何判斷上師真的具有功德?

接著談到,那要如何分辨上師的功德呢?

並不是按照我們自己主觀的想法來分辨,而是按照經典或者過去的祖師、上師的教言來觀察、判定。我們早上提到很多有關「什麼是功德、什麼是過患」,但是到底要怎樣才能夠知道上師具備什麼樣的一個功德,要怎樣去了解呢?

這裡說到,主要是按照我們自己的程度去了解,我們很難對上師的每一個功德全部都透徹了解,這是很困難的。這就好像「佛陀是遍知的」,我們不太可能知道「遍 知」的每一個細節,它的內容是什麼,如果我們也知道每一項功德的話,那我們就成為一個遍知的人了,這是不可能的。

所以,要按照自己的程度,也可以透過一些方法來認識這位上師,譬如:你可以詢問一些有經驗、有知識的人,或者認識、了解這位上師的人;也可以觀察這位上師,看他的名聲是怎麼樣的?大家對這位上師的評語是什麼?透過這些去了解。

當然也可以透過經典所形容的上師條件,做各種觀察。當你不斷觀察這位上師之後,發覺他的確是有功德的,那你才算是真正了解到了!

法王藏文開示:

能夠不貪著此生

這裡首先提到,上師他要能不貪著此生,我們可能會問說:「我們怎麼能夠知道這位上師是不貪著此生呢?如何去分辨呢?」

經典上有一句話說:「一個凡夫沒辦法測度或了知到另一個凡夫的境界。」除了一些特殊的聖者,他能夠直接觀看、了知到別人的心之外,像我們一般的凡夫,只能 透過這位上師外在的行持與作為而認識到他,知道這位上師是否只想著世間八法,或者他的心的確都在於未來長遠地得到究竟的快樂。

當然你也可能碰到一個情況,就是碰到一個很會裝模作樣的上師,他可能展現出利益眾生、關懷眾生的一個假相,但因為他是假裝的,所以,這些也只是暫時的而 已。他的確能暫時欺騙弟子,但那是不可能長久的,各種問題會慢慢展現出來。所以,就算我們沒辦法馬上觀察到他的心,還是可以透過他外在的行為來推測、了 解。

能以大智慧導引他人入道

在上師「以大智慧導引他人入道」方面,要如觀察呢?你可能會問:「怎麼知道上師是不是具備這樣的力量呢?」

我們可以作一個觀察:如果親近這位上師,我們的心與佛法越來越契合、越來越相近,發現煩惱越來越少、心越來越向善道、信心越來越增強。那就對了!

或者當我們聽上師說法的時候,他會讓我們的心更容易進入佛法、與法契合,如果有這樣的情況出現,就可以說我們依止的這一位上師,他就是一位具備大智慧,或者說他一位具德的、符合條件的上師。

因為他的智慧與各種善巧的導引,能夠讓我們的心向法、向善,當有這樣的情況出現,我們就說這是具有大智慧的上師,他就具備了利益眾生力量。

能以大悲憫而不捨弟子

在「能以大悲憫而不捨弟子」這方面,我們要怎麼觀察呢?「大悲憫」的感覺是什麼呢?
其實很多時候,當我們親近一位上師,你會感覺跟他的心特別接近,甚至會自然生起一種感覺:「啊,我今天終於見到了一個皈依者,一個真正能救護、幫助我的人!」

你會有這種很強烈的感受生起,或許就是這位上師的大悲心攝受,讓我們有這樣的感覺生起,所以我們常常說「心口如一」是很重要的,當一位上師具足慈悲心,就會自然展現慈悲的行為。

當一位上師的心很慈悲,他行住坐臥的任何行為,都很自然的不會捨棄任何一位眾生。我們一親近,就會感覺他真的是具備大悲憫心的上師。

我們一開始見到上師的功德時,可能只是約略的看到一些,這個時候我們要把握機會,生起歡喜心,這是很重要的一個重點!

法王藏文開示:
還有,就算這位上師他沒有具備圓滿的功德,只有那麼一點點的功德,但是只要他能鼓勵、引導弟子向善,也算是一個可以依止的上師了。

法王中文開示:
藏地有些上師吃肉,在那邊還吃得好像很香,但是他會在眾人面前告訴弟子:「你不可以吃肉!不可以殺生!」就算他自己在吃肉這一面可以算是一個過患,但是他也不希望這種過患會影響弟子,或者染污到弟子。

法王藏文開示:
就像這樣一個例子,就算這位上師沒有具備圓滿的功德,但是他的心是總是想要利益這個弟子、利益眾生。就像之前提到的父母親,雖然自己還是會犯錯、有缺點,但是他不會去染污或者影響到孩子,還是會盡力保護並利益孩子。

還有一種情況,這個上師可能甚至沒有任何知識或者功德,但如果是一些特殊狀況,還是可以依止他的。

法王中文開示:
有時上師本身雖然沒有具備可以稱得上的功德,但是依止他有大意義的話,有時候也會依止他。

法王藏文開示:
這裡有一個故事,是關於第一世蔣貢康楚仁波切羅卓泰耶。第一世蔣貢康楚仁波切跟隨很多上師接受灌頂、口傳跟教授,在這些上師當中,有一位是鄉村的一個牧民,他甚至是完全不識字的一個老先生,但是他還是依止他,為什麼呢?

這是有特殊原因的,因為這個老先生曾經得過一個特殊口傳,所以蔣貢仁波切要依止他,才能再延續這個口傳與傳承。當時要依止的時候是很困難的,因為他完全不 識字,而那部經有一百多頁。蔣貢仁波切首先要一個字母一個字母先拼給那個老人聽,那個老人再唸給他聽,然後才算是得到口傳,雖然老人本身不識字、甚至沒有 任何文化,但是有時候因為特殊的原因與情況,我們還是可以依止他。

所以總的來說,剛剛提到依止上師有兩種:第一種是如果這位上師的功德比過患大,我們是可以依止的;第二種是雖然他本身不具備特殊的功德,但是因為特殊的原因與意義的話,我們還是可以依止的。

可依止的上師,和可聞法的上師

法王中文開示:

關於上師,我們還可以分為兩種:可以依止的上師跟可以聽法的上師,因為有實修的上師基本上不是那麼多,真正能夠面對並調伏煩惱、甚至悟道的上師很少,但是 他具有佛法的學問,我們可去聽他的法,從而多認識佛法。可以依止的上師,就需要具備真正的實修,能夠調伏煩惱;其他沒有實修,只是懂得佛典、三藏的上師, 我們可以去聽他的法,或者就是說可以去恭敬他,但是不能把他當成自己所依靠的上師或者根本上師。

一個好弟子,應該具備的三種德行
接下來我想要講有關弟子的事情。我早上就覺得身為一個上師,可以多講一點有關弟子的事情,讓弟子們(緊張得)流流汗…

法王藏文開示:
上師與弟子之間有很深的關聯性,甚至可說息息相關。當我們談到上師,自然就會聯想到弟子;或者談到一個弟子,也自然會想到他的上師。為什麼會這樣?因為在佛法上,師徒之間有一種不共的、特殊的因緣和關聯性存在。

法王中文開示:
接下來,我們要談到弟子需要具備的三種德行,這是岡波巴大師所說的:
第一個德行,是沒有傲慢,而虔誠恭敬。
第二個德行,是樂於接受教誨,而依教奉行。
第三個德行,是讓上師喜歡的事情,能夠捨命去做。

(接著,法王將中文開示翻譯成藏文)

法王中文開示:
接下來,對這三種「弟子應有的德行」有一個釋論,是第八世大寶法王做的解釋,這個丹傑來唸唸!

堪布丹傑:
這裡談到弟子需要具備的三種德行,第一點叫「沒有傲慢,而虔誠恭敬。」這一段解釋為「要視上師為一位不住輪涅、證得大菩提果位的佛陀,視自己如陷入爛泥中的甲蟲。」

第二點「樂於接受教誨,而依教奉行。」意思是「要能夠沒有傲慢的,對於上師所囑咐任何有關調伏自他心性的事情,都能夠按時、如期完成。」

第三點「讓上師喜歡的事情,能夠捨命去做。」這是指「為了完成上師所囑咐的事情,能夠一生奉獻出自己的身體跟生命,也就是說奉獻出生命」。

沒有傲慢,而虔誠恭敬

法王中文開示:
現在我們就先說「沒有傲慢而虔誠恭敬」。什麼是「傲慢」或者「我慢」呢?是指不只自己自大自滿,還有輕視、看不起別人,這是「傲慢、我慢」。所以呢,我們 應該知道自己現在陷入一個無明的陷阱當中,無論我們具有什麼功德、無論我們多麼有知識,只要被煩惱牽制就還是痛苦。

譬如說:生老病死,生是無明、死也無明、病也無明、老也無明,生老病死都沒有自主性,我們現在在輪迴中所認為的這些快樂呢,也不是真正的快樂、究竟的快 樂,如果這些快樂都是真正的快樂,那麼我們越接觸這些快樂的因,應該會得到更多的快樂,但其實並不是這樣子。所以呢,我們世間所感受到的快樂,只是一些感 受的變化而已。

例如:太熱的時候,就想躲到冰箱裡面──現在因為全球暖化,太熱了,以後我們可能真的需要躲到冰箱裡去。如果真的躲到冰箱,剛開始我們還會說:「舒服啊! 很舒服!」但是過了一回兒,就感覺太冷了,受不了了!所以其實只是之前熱的感覺變輕而已,並不是真正的快樂,所以我們知道我們所感受的,都受到煩惱的牽 制,為了出離這些煩惱、痛苦,我們需要依止一位教導我們出離煩惱、出離痛苦口訣的上師。

我們現在自己都有問題,有痛苦,自己都保護不了自己,所以沒時間、沒辦法去自大自豪,就要去依賴、依止一位能夠引導我們真正快樂的上師。
(接著,法王將中文開示翻譯成藏文)

法王中文開示:
所以呢,我們要虔誠恭敬教導我們出離煩惱口訣的上師,首先要要求自己看上師的優點,而不看缺點,這樣慢慢習慣了,看缺點的心就會減少,最後就會看到功徳或者優點。

這樣去做的話,「視上師如佛」就很容易,至少不那麼困難。譬如我們認識一個人,只要習慣去看他的優點,漸漸就會覺得:「他是一個好人,是一個可以依靠、可以相信的人。」

我們可能需要讓心習慣。生活上我們其實常常會遇到這樣的狀況,當我們幸運、順利的時候,就比較容易看到別人的優點,覺得他們都是大菩薩、大功德主,什麼都做得很好!我們就要拷貝或者複製這種經驗,放在依止上師上。

但是要觀上師如佛一般,也不只是希望或者祈求上師:「您一定要如佛一般,求求您啊!」而是要真的去了解上師如佛。所以接下來,我們就談到幾種因緣,能夠幫助我們了解「上師如佛」,或者「上師即佛」。

(接著,法王將中文開示翻譯成藏文)

法王中文開示:
了解「上師如佛」的因緣有幾種:

第一, 佛陀將化身為「凡夫相的上師」

佛陀釋迦牟尼佛在密續當中曾說:「末法時代,我將化身為凡夫相的上師,來利益眾生。」

佛陀不會說妄語,現在是末法時代,所以真的可能會有佛陀化現的凡夫相上師啊!那麼佛陀的所化現的上師在哪裡?一定會有的!那到底在哪裡?我們要去找!

第二,上師是「行佛陀的事業者」

十方諸佛都為了利益眾生而成佛,因此沒有一位佛菩薩會不利益我們。

佛菩薩的事業本性是善,所謂「信心」的意思或定義是「心歡喜向善」,如果弟子沒有信心,佛菩薩也沒辦法將利益眾生的事業融入到我們身上,我們根本不會和它 相應;當我們有信心的時候,諸佛菩薩就得到機會渡化我們,將事業融入我們身上,馬上進入具備信心的弟子心中。這時候上師就像一個導體或是一個轉接站,能夠 將佛菩薩的利眾事業,傳入到具備信心弟子的心中。所以,上師就是一個「行佛陀的事業者」,沒有上師,我們就沒辦法接受、融入佛菩薩的事業。

佛有「三身」,主要是「法身」和「色身」,色身又分「報身」跟「化身」。我們還沒了悟空性,沒辦法見到「法身」;我們不是登地的菩薩,也沒辦法見到具備相好的「報身」;而所謂的「化身」,也需要有功德的人才能見到。 本師釋迦牟尼佛已經圓寂,我們見不到他的化身了,現在只能依靠上師,讓佛菩薩的事業融入我們的心,讓我們從心中親近佛的法身。

(接著,法王將中文開示翻譯成藏文)

法王中文開示:
第三,要看功德,不要看外相

例如那洛巴剛開始見到帝洛巴時,以為他是一個普通的漁夫而已;密勒日巴也是一樣,剛開始見到馬爾巴的時候,還以為他是一個鄉村的老人。

上師不一定坐在高高的法座上,前面放滿金剛杵、金剛鈴,就表示「我是金剛上師,因為我手上有金剛!」最近有些人會做一些奇怪的事情,譬如網站上放我的照 片,或者和我合照一個相,就說:「喔,我是大寶法王認證的」、「我是什麼金剛上師、什麼轉世」之類的。不要相信這些!

所以,我們不要看外相,要看他的功德,有些人雖然看起來只是一個凡夫,比凡夫還凡夫,,但其實他就是上師,就是金剛總持,是功德無上的佛陀!

樂於接受教誨,而依教奉行
接下來,我們談到第二個弟子的德行「樂於接受教誨,而依教奉行。」

我們首先要知道依止上師的目的是什麼?我們依止上師的目的,是要能調伏自心、明辨善惡,只要是這方面的教誨,我們一定要遵從。而不是把上師當成會計師或算 命先生,一天到晚問上師:「我生意能不能好轉?我會不會賺更多錢?會賺多少錢?請您算一算!」那上師就算算算,噹!你會賺一萬美元──不是這樣的!

(接著,法王將中文開示翻譯成藏文)

法王中文開示:
所以能夠調伏自心、明辨善惡,只要是這方面的教誨,我們一定要遵從,這是依止上師最主要的目的。

就算是在修行方面的教誨,有時候弟子實在沒辦法做到的話,跟上師解釋清楚,就會沒事啊!上師也要考慮到這一點,如果不接受弟子如法的懺悔或解釋的話,上師就違犯菩薩的根本戒。

金剛乘常提到,如果不聽上師的話,就會違犯三昩耶戒;但是違犯三昩耶戒的意思主要是指:故意輕蔑上師的教誨,只要不是故意輕視,違犯密乘的戒體、戒條,其 他一些不小心的過錯,就不算違犯了。上師交辦的事如果做不到,只要向上師解釋清楚,自己無法做到的原因,就不算違犯三昩耶戒。

有些上師會用三昩耶戒來威脅弟子,但是佛陀從來沒有制一個弟子沒辦法做到的戒條或者法門,因為佛法是慈悲為主,不會那樣勉強人。
(接著,法王將中文開示翻譯成藏文)

讓上師歡喜的事情,捨命也要做

法王中文開示:
接下來,要談到「讓上師歡喜的事情,捨命也要做」這個解釋。

法王藏文開示:
這裡提到「讓上師歡喜的事情,捨命也要做。」首先要知道:什麼事是讓上師歡喜的,並不是供養更多的東西給上師,就會讓他歡喜,或者不斷讚嘆上師,就會讓他歡喜──不是的!這樣為了讓上師歡喜而不斷供養、讚嘆,其實是不如法的!

要了解所謂「讓上師歡喜的事」,是指對於上師教導的任何符合戒律、佛法取捨的道理,你都能盡力去實現、去完成,而且把這一切看得比自己生命還重要,這就是讓上師最歡喜的一件事!

這裡說「讓上師真正歡喜」,前提當然是指:這是一位具德的上師,他非常重視佛法、最歡喜的就是佛法,如果一個具備信心的弟子,如上師所說修持佛法,當然會讓具德上師歡喜。

現在有許多不具德的上師,弟子如法修持,他不歡喜;弟子供養手機,他歡喜,或者弟子供養紅包,他歡喜。那就不對了!當然也有可能這些上師接受紅包或供養的 時候,只是為了示現給這個弟子一個歡喜相。我們做弟子的,就要懂得去分別清楚,所謂「讓上師歡喜」,真正的意思是什麼。

200911日(第二天)

誰能帶你,出離生老病死苦?

法王中文開示:
今天是2009年第一天,希望在座每一位身體健康、天天開心;也希望世界和平、安樂,地球上的眾生都能和平、快樂,都得到平等的喜悅。新年快樂,新年好!(大眾熱烈鼓掌)
(法王接著以英語、韓語、藏語,向大眾道新年快樂,並作新年祈願)

皈依,就是依靠和幫助

法王藏文開示:

今天主要是要給皈依戒及皈依的介紹。

首先要簡略介紹一下,為什麼我們要皈依?我們找尋一個皈依處的原因是什麼?

舉例來說,我們一出生,就要靠父母親的照顧,慢慢長成之後,在社會上、生活中、人與人之間,也都需要互相的依靠和幫助。這樣一種依靠,就是「皈依」。我們 生活當中依靠了很多殊勝善緣,譬如透過父母、朋友的幫助,得到許多喜樂。所以,「皈依」真正的意義,我們生活當中都已經在做了。對父母跟朋友這些珍貴的依 靠處,我們應該要珍惜並且尊重。

誰,能幫助我們真正出離輪迴苦?

法王藏文開示:

我們每一個人總是希望得到長遠、究竟的快樂,完全遠離痛苦;只是暫時離開一些痛苦,我們是不滿足的。

常有很多朋友來看我,跟我分享生活中的各種苦樂。有的朋友會說:我或我的朋友得了重病,現在非常痛苦,祈求法王的加持;有的會說:我在生意上、生活上遇到了很大的困難;也有一些朋友說:我之前的病好了,但現在又得到了嚴重的疾病,所以再次祈求法王的加持。

這代表什麼?我們每一個人,都想離開痛苦、得到快樂,然而暫時得到快樂是不夠的,我們大家都在追求究竟的快樂,都想完全遠離各種痛苦。從我接觸的很多朋友身上,我深刻地感受到這一點。

法王藏文開示:

所以我們可能會開始想一個問題:到底有沒有一種快樂,是究竟的、完全沒有痛苦的?在開始想這個問題之前,我們要先問:有沒有一個皈依對象、皈依處,能夠讓我們真正得到無苦之樂,到底有沒有?

舉例來說,就像生病的時候,我們會需要依靠醫生,但是這個醫生,他能完全治好這個病嗎?他真的能讓我們完全從生、老、病、死的痛苦中解脫嗎?是不行的。尤 其,對於一個相信輪迴、相信有生生世世的人來說,只消除今生短暫的病痛、得到短暫的快樂,這還不夠,因為我們還有生生世世,今生會病、會老、會死,未來世 老、病、死的情況還是不斷會出現。有一種醫生,能徹底解決我們今生乃至未來世的老病死嗎?

所以,我們要找尋一個皈依處,能告訴我們方法,幫助我們真正出離輪迴,超越生老病死的痛苦。如果有,他在哪裡?他是誰?

法王藏文開示:

再譬如說,在座很多人都病了,很幸運我現在還沒感冒。我雖然表面看起來好像沒感冒,還很健康,但事實上,這只是因為因緣還沒聚合,病毒還沒有來,當病毒、 感冒的因緣一聚合,我也隨時會感冒的。所以可能早上還很健康,但是晚上就「哈啾!」開始打噴嚏,然後會需要很多的衛生紙,開始擤鼻涕了。

如果疾病真正的因、病源不消除的話,任何時候只要病毒、生病的因緣一聚合,我們就會不由自主地生病;甚至如果是比較嚴重的疾病,我們還會死亡。所以,我們 不能就只是安心地說「啊!我的病現在康復了。」這樣還不夠,更重要的是我們要找到:病源是什麼?痛苦跟病痛的根本是什麼?我們要找到它,然後將它消除!

誰,是自身已出離輪迴的救護者?

法王藏文開示:

所以,我們需要的是,一位真正能救護我們出離生、老、病、死,出離輪迴陷阱、牢籠的救護者。這樣的一位救護者,首先,他需要自己已經從輪迴的生、老、病、 死當中出離出來,如果他也陷在這個輪迴當中受苦,怎麼可能幫得了別人呢?這是不可能的。所以,我們第一步要找尋、要問問看:有沒有一個人,他已經真正出離 了生、老、病、死的輪迴苦?

「我要出離生老病死苦,證得無苦的果位!」

法王藏文開示:

所以接下來我們就要談,誰是這位已經出離生、老、病、死的人。

這就需要提到兩千五百年前,一個王子的故事,也就是佛陀的故事。

當時,佛陀叫悉達多王子,他住在一個王宮中,生活非常優渥,有各種享受,財物、食物非常富足。當時他的父親淨飯王,不希望讓悉達多王子看到世間那麼多的苦 相,所以不准他到外面,就給他各種享受,讓他留在宮中。但是有一天,悉達多王子有機會走出王宮,出了王城的四個門,看到了人世間的生、老、病、死,看到了 原來每一個人、每一個眾生都有生、老、病、死,都具備著痛苦的本質,這時,他就生出一念很強烈的心說:「啊!我要出離這樣的生老病死苦,而且我要證得一個 沒有苦、出離生老病死的果位!」

當他發了這樣一個願之後,就放下王宮生活,出離皇宮,當時很不容易的是,他放下了一切最心愛的東西,譬如說他的妻子、孩子,還有宮中一切的享受,他都放下了。首先,到森林去做六年非常艱難的苦行;之後,再來到正覺塔這裡,圓滿成佛,證悟了萬法的實相。

當我們看到這樣一段故事,會想:佛陀,悉達多王子為什麼要捨棄王位?為什麼要做這樣的苦行?為什麼最後到菩提樹下禪修,然後證悟實相?他這麼做的原因是什 麼?是什麼促使他這麼做呢?這是因為他見到了「生、老、病、死」這些痛苦的顯相,這激勵了他,最後,他在菩提迦耶,成為了一位出離輪迴、遠離生老病死的殊 勝覺者,也就是佛陀。然後他將他的經驗,告訴我們世間的每一個人,譬如四諦法門,還有各種取捨的正法,都由佛陀所開示出來。

透過這樣一個故事,我們了解到之前我說的:我們要找尋,誰是真實的皈依處,是值得我們去依止、皈依的對象?就是這一位過去是悉達多太子的佛陀!從他的故事 中,他見到生、老、病、死,他發願要離開這樣的痛苦,他也經歷了苦行,最後來到了這裡,正覺塔這邊,他成就了佛道。這一段的故事,其實是在告訴我們:如何 出離生老病死、出離輪迴痛苦的口訣,這就是一個最殊勝的教授,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知道:「噢!原來佛陀是值得我們皈依的對象。」

真正看見輪迴苦,就會生起出離心

法王藏文開示:
這裡可以總結的來說,當一個人真正看到了生、老、病、死的痛苦,並且看到原來自己也是在這生、老、病、死當中,也是正在輪迴中受苦的一個人,你會有一種恐 懼心生起;當一個人有這種畏懼輪迴、想要出離的心生起,很自然會生起一個心:就是「我要解脫」,「我要出離這個輪迴」!

這是第一步。接著,會生起想要找尋一個皈依處的心。

我們解脫輪迴的力量要如何生起呢?要依靠一位已經從輪迴中出離的人,依靠他,我們才能知道方法而真正解脫,其他一般在輪迴當中的世間人,是沒有辦法幫我們做到的。那麼這樣一位出離者是誰呢?他就是佛陀!

這就是我們剛剛提到的,皈依三寶當中第一個:皈依「佛寶」。
佛陀開示四諦還有各種取捨的法門,幫助我們出離輪迴苦,這就是「法寶」。
之後有許多佛陀的弟子,在修持這些四諦、取捨的法門,這一些修持者被稱為「僧伽」。這就是「佛」、「法」、「僧」三寶。

所以對於一個看到了生、老、病、死的痛苦,看到輪迴的景象,而想要出離的人來說,你一定會需要皈依「佛」、「法」、「僧」三寶。這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這裡說找尋皈依處這樣一個過程,主要有兩個部分:

一,當畏懼輪迴的恐懼心生起,我們會生起想出離的心;出離心生起之後,你就會找尋皈依處。

二,你要對三寶有信心,對為什麼「三寶」是值得皈依的,殊勝的地方在哪裡,有信心之後,你自然就會想要皈依它們。

皈依的外因與內因

皈依的外因


法王藏文開示:
皈依外在的因有三種,也就是剛剛談到的佛、法、僧三寶:

一,佛寶:佛陀出離了生、老、病、死等輪迴的痛苦,並且成就了圓滿的佛果,這就是外因當中第一個:佛寶。

二,法寶:佛陀並不是自己得到解脫、出離輪迴就好了,同時佛陀希望每一個人也知道這個方法而能夠出離輪迴,因此他開示出「法寶」。

三,僧寶:當時佛陀為周圍的弟子、群眾說法,他們也修持這些法教,那就是「僧寶」。

如此,我們說世間當中,皈依外在的因:三寶,都已經圓滿具備了,這就是由釋迦牟尼佛所開始、所帶領起來的,所以我們要生起一念感恩的心。

皈依的內因
但另一方面來說,更重要的是皈依內在的因,這是指什麼呢?就是我們自己實際的修持。

一,確信「佛寶」:首先,對於佛寶,我們知道為什麼殊勝的原因之後,要生起信心,知道這是真實的皈依處,知道佛所說的教法都是正確無誤的。

二,實修「法寶」:當我們實際開始修持這些教法,這就是「法寶」。

三,依止「僧寶」:我們修持的時候需要依靠「僧寶」,「僧寶」本來的定義是指:證悟的聖僧,但是現在我們周圍可能很難找到這樣的聖僧,所以周圍的法友們,就是我們修持道上、修行旅程上的伴侶,就是「僧寶」。

當我們認知皈依外在的因:佛、法、僧三寶,並且把握機會實際發願修持,我們可以說,外、內的三寶,都同時具備了。這樣,我們就能真正出離輪迴。接下來就要授與皈依,這樣,我們就真正邁入修持旅程,修行的第一步,就從現在、當下開始。

 你可以發誓持守「皈依戒」嗎?

法王藏文開示:
皈依有兩個不同的情況,第一種就只是領受「皈依」,只是生起一念心:「啊!我要依止三寶,我想要依靠三寶…」第二種,是你真的發誓要守護這個學處而領受「皈依戒」。

法王藏文開示:
如果你心裡只是想「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這是第一種皈依;但第二種,你會想:「 啊!我不只要皈依佛、法、僧,還要學習各種皈依的學處,並且發誓持守這些學處,持守皈依戒!」這兩種是不同的。

第一種皈依:如果各位僅是想:「我要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這樣也是很好的。每一個人的情況都不同,如果你還沒完全準備好,可以只做第一種皈依,不領受皈依戒。我們常說,做很多事情,最好一開始就準備好,才能完成,要不然有頭無尾不太好。

第二種皈依戒:如果在座有人想領受皈依戒,那你可以問問自己:「我準備好了沒?」、「我有這種大願心、大心力嗎?」、「我能發這麼大的誓持守皈依戒嗎?」如果答案是「是」,那麼,你就可以領受「皈依戒」。

法王中文開示:
不要以為自己很厲害啊!(大眾笑)

法王藏文開示:
無論如何,就算你沒辦法領受皈依戒,而僅是說「我想皈依三寶,皈依佛、法、僧」,這也是非常非常難得的。為什麼呢?因為我們今天是在菩提迦耶,佛陀成道的 聖地,他在這裡真正出離了生、老、病、死,出離了輪迴,而得到證悟;我們能夠在這裡皈依,即使僅只是有「我要皈依佛、法、僧」這樣的心,也是非常難得的!

所以要看各位自己的情況,來領受不同的皈依哦!

念誦皈依文,生起歡喜心

接下來我會唸誦中文的皈依文,接著還有藏文和韓文的皈依文。因為中文跟韓文自己的語言當中已經有「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這樣的偈文,我比較熟悉,所以 會唸中文跟韓文,但英文比較沒有大家都熟悉的標準皈依文,而且西方人士對藏人特別親近友善、特別喜歡藏人,所以我今天就把所有西方人當成藏人,你們就跟著 我唸藏文吧。

法王中文開示:
大家跟著我一起唸誦,不要我還沒唸你就唸了,這樣的話…就得不到戒的啊!(大眾笑)

我從今天起
皈依 佛
皈依 法
皈依 僧
(三遍)
 

法王藏文開示:
各位要想:「我已經得到皈依了」,要生起「得到了皈依」的心。

(接著,法王帶領大眾唸誦藏文及韓文皈依文,念畢,皆提醒大眾要思維已得戒)

法王藏文開示:
接下來,要談皈依的學處,尤其對剛剛發心領受皈依戒的人來說,特別要持守以下這些皈依的學處。這裡,分為三寶不共的學處和共同的學處兩者。共同的學處又分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不能做的,第二部分是我們應該去做的。

一,共同的學處

1.應斷的學處

首先第一個叫不能做的學處,也就是應斷的學處,指的是:

自皈依佛,不皈依世間外道天神;
自皈依法,不傷害眾生;
自皈依僧,不結交惡友。

我想對第一個「皈依佛之後」這個學處,特別做一些解釋。

自皈依佛,不皈依世間外道天神

法王藏文開示:
我們說「皈依佛之後,不皈依外道天神」,意思是什麼呢?佛陀在律典當中,曾經對在家眾弟子說:居士和在家眾,你們供奉或祭祀世間的天神是可以的,而且也是 有利益的。但是當時有六群比丘非常頑皮,出了很多狀況,他們聽到佛陀這樣講之後,就去供養世間天神,而且做得很過份,供養得很誇張,因此被批評了,有人就 報告給佛陀。這時,佛陀再次解釋說:「我之前說供奉或者祭祀天神也有利益,這是針對在家眾說,而不是針對出家眾說的。」

佛陀說完之後,這六群比丘聽到了,又開始找方法搞破壞,他們就故意去破壞很多大梵天、就是印度教天神的像,這麼做當然又受到了批評。這時候佛陀又說了:「我告訴出家眾不可以供奉、祭祀世間天神,但我沒有要你們去破壞其他宗教的神像。」

佛陀這樣說,被六群比丘聽到了,他們又故意搗蛋,只要哪裡有其他宗教的神像或者寺廟,譬如說梵天像,他們就故意繞繞繞繞…繞很大一圈,就是故意不走到那 裡,這時候佛陀又說:「我只是說出家眾不可以供養外道,沒有要你們不恭敬,或者故意繞遠路離開。」佛陀說:「如果你們經過外道的寺廟,或者見到神像的時 候,還是可以祈願,同時可以唸一些吉祥文。」

這是律典當中記載的一段故事哦!所以,如果在座各位是在家眾,有時為了祈福、求平安、祈求健康長壽等等而供養或祭祀世間天神,是可以的,而且也是有利益的,就像律典當中所說的。

但是這裡有一個重點就是:雖然供奉、祭祀世間天神,但是你不能捨棄真正的皈依處,就是「三寶」。意思是什麼?有人為了恢復健康而祭祀天神之後,就捨棄了皈 依三寶,這樣是不行的。如果生了病,為了求得健康,而供奉一些世間的天神,是可以的。對華人來說,像玉皇大帝、太上老君、二郎神、孫悟空、媽祖、關公這些 神明,各位想供養或者祭祀,也都是可以的。
 

法王中文開示:
但是,不可以失去根本的皈依處哦!如果一遇到狀況就說「那個不管用啊,太上老君比較管用!(大眾笑)這樣就完蛋啦!」(大眾笑)

法王藏文開示:
這就是第一個學處「皈依佛之後,不皈依世間天神。」為什麼要有這樣一個學處呢?其實這段話,闡述了佛教非常重要的一個觀念、要點,也就是:我們自己是自己 的救怙!這是什麼意思呢?如果你想要真正完全離開這個輪迴,出離痛苦,唯一的方法是什麼?也就是只有你自己如法的修持,才是最重要的,才能成為自己的救 怙。

以上是這個學處最主要的精神。如果自己不好好修持,完全把希望寄託在某一個外在的神明,譬如說一棵樹長得很漂亮,以為有樹神,就皈依這個樹神;或者一座山很特別,你就皈依這個山神,這樣是不行的。

每一個人,每一個眾生,其實都具備了能成為自己救怙的因,也就是我們都具備了成佛、完全離開痛苦、出離輪迴的這樣一種能力、種子和潛能,所以重點是我們要實際去開發這個能力,實際去修持,這是最重要的。

自皈依法,不傷害眾生
我們要依靠佛法而開啟這樣的力量。那麼這裡就談到「法」──佛法的「法」。事實上佛法不見得就只是佛經當中的那些文字而已,譬如說死亡、無常等情況,當然 佛經中都說要「觀死無常」,但什麼才是死亡?什麼才是無常?事實上,真正的死亡、無常,不是經典中的那些文字,而是我們生活中活生生的死亡、無常的經驗。

同樣的,慈悲也一樣。很多人覺得「我是佛教徒」, 就認為佛教徒才是慈悲,如果看到一個其他宗教的人,人家明明是非常慈悲、非常好的一個人,但你會說:「啊!這個不是真正的慈悲,因為他不是佛教徒。」就輕視人家,這樣是不行的。我們要對佛法,對所謂的「法」,有一個真正的認識,不能隨便輕視其他的宗教。

法王中文開示:
我們要修的那個「法」,不只在佛經或者佛教當中,我們需要學習、修行的法,是遍滿全世界、遍滿各宗教的啊。我們要修行、學習一切「善法」,就不要隨便輕視或者批評人家。

法王藏文開示:
講到這裡,就想到一個故事,佛陀在圓寂前,剃度了最後一位比丘須陀跋陀羅(他原是一位印度教的婆羅門,聰慧多智,修習已證得五通,120歲才皈依佛陀,佛 陀為他開示「八正道」之後馬上證得阿羅漢)。當時這位比丘,就問佛陀說:「在印度有這麼多出名的創宗大師,是不是也有成就的?或者說已經出離輪迴,是佛教 所說的聖人?」當時佛陀沒有直接回答,先開示了「八正道」(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等八種正道)之後說:「如果一個人心中具 備了『八正道』的修持,那他就是一位聖者;如果一個人不具備『八正道』,那他就不是一位聖者。」從這個故事裡佛陀的開示我們可以知道:我們不能因為那個人 信別的宗教,就說他不是聖者。

 法王中文開示:
不要看人,要看功德,就像這樣。

不要看那個人是屬於哪一種宗教,要看他的功德。可能有些佛菩薩,就化現出外道相,如果我們罵他,就罵到佛陀、罵到菩薩了。

自皈依法,不傷害眾生

法王藏文開示:
第二個學處是:「皈依法之後,我們就不能夠傷害眾生。」甚至連最小最小的昆蟲,你也不可以惡心刻意傷害。的確有的時候我們會無心或不小心犯這種錯,甚至連 我們一個呼吸都有可能會傷害眾生。舉例來說,現在二氧化碳造成了世界暖化的危機,呼吸的確是整個暖化的一部分;但我們不能因此就說,這樣也是傷害,我們就 不呼吸了,這是不行的。

由於我們已經身為人,具備了「苦蘊」的人身,就無法避免會有苦跟傷害出現,但這裡強調的是:不可故意以惡心傷害眾生。這是第一個重點。

第二個重點呢,是指這裡談到的「不傷害眾生」,並不是被動的;而是你要主動的去做「不害眾生」的事,這裡「主動」的意思是指,你要知道傷害眾生的因,就是 我們自己的「貪、瞋、癡」三毒,所以當你還有「貪、瞋、癡」三毒,就會傷害眾生。因此你應該更積極地盡力消除自己的三毒煩惱。

自皈依僧,不結交惡友

法王藏文開示:
第三個學處是:「皈依僧伽之後,就不結交惡友。」但所謂的「惡友」是指什麼呢?就是跟他在一起,就會不斷地、慢慢地把你帶往惡道或者各種不善的情況,這就是「惡友」。

因此皈依僧之後,我們應該多親近「僧伽」,按照經典,是指聖僧,但我們現在身邊可能沒有這種得道的聖僧,聖僧的代替者是誰呢?就是「凡夫的僧伽」,也就是 我們在座每一位的法友跟道友,我們可以成為彼此的善知識,互相幫助,而這種提攜、關懷跟經驗的分享,是非常重要的。

法王中文開示:
我的弟子很多,我也沒辦法長時間接觸或教導,有時候就連他們給我的信,都沒時間回,何況是直接教導。所以呢,我希望我的弟子們,要互相連絡,彼此在修行佛 法上互相幫助。這樣的話,雖然沒辦法長時間見到我,但是你們就代表我,所以要多做善事啊,多做修行佛法上有意義的事。

我有時候覺得,噶瑪巴是代表十方三世諸佛的事業者,你們也應該作一個「行十方諸佛菩薩的事業者」,不是說我一個人就可以做啊,你們也要有勇氣發心去做「諸佛菩薩的事業」,所以同一個上師的弟子之間,就需要很好的接觸,不然,作為上師的我會悶悶不樂啊!(大眾笑)

2.應做的學處

法王藏文開示:
接下來,是三個我們皈依之後要遵守或要去實行的三個學處。

自皈依佛,連佛陀的畫像都要恭敬
第一個是皈依佛之後,我們對於和佛法有關的圖畫、佛陀的畫像,都要非常尊重。

自皈依法,對有法的文字都要恭敬
第二個呢,皈依法之後,對任何記載佛法的文字,都要尊重,有恭敬心。

自皈依僧,連僧服的一塊黃布都要恭敬
第三個是皈依僧之後,甚至是對一塊僧服的黃色小碎布,我們都要具備恭敬心。但這裡不是指所有的黃布喔!

這三個學處,重點是告訴我們要有恭敬心。透過一個故事,大家會比較容易了解,為什麼連一塊僧袍的小黃布,我們都要有恭敬心。過去尼伯爾有一個作家,因為一 些情況被捕入獄了,像這種聰明、有學問的名人,被捕很傷心,就會做出一些瘋狂、沒有理智的行為,他在獄中只要寫出什麼東西,馬上就燒掉。這時他一個牢裡的 朋友看到了,就把他要燒的東西都留下來,作家看到了就很生氣說:「這是我寫的東西,我有權利燒,你不要多管!」那個朋友就說:「你的文章在沒變成文字之 前,在你心中,是你的,你有權利保留,要做什麼都可以;但只要寫出來,變成文字之後,就是有價值的東西,就屬於我們這個民族、這個文化,你沒有權利把它燒 掉!」

就像這樣一個故事,一塊普通的黃布,本來可能沒什麼價值,但被殊勝的聖者或者僧伽、善人穿過之後,就賦予了價值,我們就要恭敬它所代表的意義。
 

二,不共的學處

法王藏文開示:
接下來,要談的是「不共的」、「特殊的」學處。

1.憶持並思維三寶恩德
首先,你要對三寶的每一個功德,都能夠清晰地認識、知道,而且不斷地思維。

2.念恩與供養
第二個,是你隨時要感念三寶的恩德,而向三寶做供養。所謂的「念恩」,就像之前所談到的,佛陀釋迦牟尼佛開示了佛法,還有僧伽修持佛法,最好的修持佛法的因緣,都已經準備好,熱呼呼的菜都放在那兒了,只是你要不要去吃而已。你要很感念佛陀為我們所做的這些。

因為要「念恩」跟做供養,所以我們常會唸供養文,但如果你沒有感恩、念恩的心,唸再多的供養文也沒有太大意義。甚至有的人只要吃一個小東西,馬上就唸供養 文,什麼都唸供養文,其實不一定需要這樣,三餐都帶著感恩的心念供養文當然很好;重點是我們的這一念感恩的心,只要一天當中都有感念三寶的心,你做任何事 情,都是在做供養。

3.為人講說皈依的學處與利益

法王藏文開示:
第三個學處是指:對於想要皈依的人,你可以為他講說、介紹皈依的各種學處跟利益。不過你不要刻意去傳教、佈教,不想皈依的人,你也故意告訴他:「你要皈依!你要皈依!」不需要這個樣子。

4.每日持誦皈依文
第四個,是每天要唸誦皈依文。

法王中文開示:
經典上是說:白天唸三次,晚上唸三次。但有些人晚上一累就睡著啦。如果憶念三寶功德而唸皈依文,才有意義啊!至少早上唸一次,中午唸一次,下午唸一次,主要要帶著一個「感恩的心」。第五(請堪布丹傑念)。

5.每日所行諸事,恆常不捨三寶

堪布丹傑:
第五,是指一天當中,無論做任何事情,你都不捨三寶,心都要在三寶身上。但是我們有時會覺得:啊,這個天神比較有用,三寶沒什麼用,就把它丟了,而去皈依這個天神。這樣不行!

法王中文開示:
有時候有些金剛乘弟子,會覺得想發財的話,觀世音菩薩可能不靈,好像請財寶天神比較有用,這樣的想法很危險哦!

法王藏文開示:
金剛乘弟子會修寂靜尊跟忿怒尊,有時候有些人會說:「啊,寂靜尊沒有用,可能忿怒尊比較有力量…」說這樣的話很奇怪,等於說觀音菩薩是寂靜尊比較沒用,而金剛手菩薩就比較厲害,會說這樣的話,是很有問題的。

6.不隨便以三寶為誓
接下來,不要隨便用三寶的名義來開玩笑。譬如說藏文裡面常會用三寶來隨便發誓,不要這樣!藏語常會隨口發一個誓說:「袞秋孫!(「三寶」的藏文)」,意思是「三寶作證啊!」隨便發誓,隨口拿三寶開玩笑,不可以這樣。

法王新年禮:吽字福袋和白度母畫像

法王藏文開示:
今天是新年,我準備了一些禮物要送大家(大眾熱烈鼓掌),其中一個是個祈福的小福袋,也可以說是一個護身、守護平安的一個祈福袋,裡面有我寫的一個梵文吽 字。第二個要送給大家的是一幅度母畫像(大眾歡呼鼓掌),這是因為在祈願法會的時候,會給予白度母的灌頂加持。因為時間很趕,可能畫得不太好,不過這是我 要送給大家的心意。總之這個白度母,代表了我的一片心意,祝福各位在這新的一年當中,都能身體健康、萬事如意;同時也希望透過這樣一個因緣,讓全世界都能 圓滿跟吉祥──這是我的祝福跟祈願。(大眾熱烈鼓掌)

修行:修自己的心,用到行為上!

法王中文開示:
明天是新年,所以我今天要送大家祈福袋。

如何在忙碌的工作、家庭生活中修持佛法?

法王藏文開示:
昨天有一位法友,他問了一個問題:一位佛弟子,尤其是一位在家人,如何在生活當中,在工作、在家庭當中,修持佛法。今天下午就以這個問題為基礎,談一些相關的內容。

法王中文開示:
昨天的問題呢,請丹傑來幫大家唸一下。

堪布丹傑:
昨天這位法友的問題是:「即使我們很想花時間為來世做準備,但是現今世界的工作也多到、繁重到、亂到耗盡了我們一天的體力、心力,而沒有力氣去修持。如果 若考慮到此生時,工作就必須完成一定品質,但這會讓自己沒有時間、體力去修持;如果降低工作品質,則可能會被指責或被裁員,我們實在很累,應該如何一步步 地走出來呢?」

法王中文開示:
這是我常聽到的一種問題。這也表示,這個弟子對修行或是上師所交代的功課很重視。但是所謂功課呢,大部分都是需要安排另外一個時間來修,比如說唸誦儀軌、 大禮拜、唸咒等等。但是,沒有和生活與工作結合的修持,常常會被留在佛堂裡面,佛堂的門一關,修行就沒啦!一出佛堂就忘了、沒辦法修了!因此僅僅是在佛堂 中的這種修持是不夠的,我們可能需要一些更好的修行方式,來平衡一下修行與工作之間的衝突。( 法王自己翻譯成藏文)

法王中文開示:
我們為什麼要修行呢,我覺得可能有兩種原因。

法王藏文開示:
第一個因呢,我有一個名稱形容它,叫做「順緣造成的壓力」。

法王中文開示:
就是說我們每天都完成了一些事情,小事、大事都有。小事比如今天做了些飯菜,大事來說,可能今天賺了很多錢,收穫很多,但也感覺自己被壓力壓得喘不過氣。

比如說,你很會做事情,上司就給你很多事情,所以就有很多壓力。尤其是如果同時自己對自己的要求也很高,自己又給自己很多壓力,你就會沒日沒夜去做事情。 再來呢,家裡的人就會說:「哦!你只知道工作啊!懂不懂照顧家裡的人啊?」結果家裡的人也給你壓力,上司、自己、家庭這三種壓力,壓到你快不行啦! (法王自己翻譯成藏文)

法王中文開示:
挫折會造成沮喪,有壓力的人一忙起來,尤其是遇到了挫折,很容易就是發起情緒來,慢慢的,自己與自己的生活越離越遠。自己越來越受不了這樣的生活,不會帶 給自己幸福,不喜歡這個生活,也不喜歡這個自己。所以呢,「卡!」(法王做了一個自殺的手勢)最後呢,就是想自殺,不要自己,不要這個不會帶來幸福的自 己。

第二個原因呢,叫做「逆緣造成的沮喪」。

這裡的「逆緣」也可以說是一種「挫折」,或者說「逆緣所造成的沮喪」。譬如說:你工作已經很忙了、很有壓力了,還突然跑來一個人罵你一句,說你什麼壞話, 這時你就特別容易被激怒,情緒就容易生起。壓力跟挫折就一直累積下去,你會發覺自己越來越不喜歡這個工作,越來越不喜歡這樣的生活,跟自己的生活變得越來 越遠。最後你實在受不了自己,跟自己這個生活,於是有的人會說:「噢!我要自殺了。」有人瘋了,有人得了憂鬱症。(法王自己翻譯成藏文)

法王藏文開示: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修持的兩個主要原因。我們應該努力地去想:「怎麼樣可以透過修持消除這兩個問題?」

給心一個「家」,讓心「回家」休息

法王中文開示:
我們看到這社會上,很多有權力、有錢的人,他們也有很多痛苦,心裡藏有很多壓力。大家都在想「哦!什麼時候才能快樂、滿足、幸福?」有錢就不代表幸福,即使做了這個世界的主宰,也是很有壓力,還是不滿足!我們要想辦法來解決這種問題。

第一種「順緣所造成的壓力」,我們要用「修行」的方式去解決這種壓力。「修」、「行」這兩個字,就是「修自己的心」,然後用到「行為上」。

修行,不只修你自己的心,還要運用在行為上。「修心」,就是要轉變你自己的心,這就要讓心有一個「家」。我們的心需要一個家,這個家就不在外面。人都可以 回家,心也可以回家,在外面工作忙了一天,有一個溫暖的家可回,就會覺得:噢!可以回家,就可以休息休息,輕鬆輕鬆,喝點茶,真好。人可以回家,心也可以 回家!如果內心有一個安定的空間、有一個家,無論外在發生什麼事情,自然而然就會有一種滿足或者休息的感覺。( 法王自己翻譯成藏文)

法王藏文開示:
我們的心老是向外跑,如果我們不適時把這個心叫回來的話,那麼有一天你會發覺:「你已經管不了它了!」這就好像一個孩子,你如果放他出去外面遊蕩,放肆太 久,就很難再管他了、約束他了。我們的心,如果你再不趕快把它叫回來,它會變得越來越頑強,越來越頑劣,就不聽你的話了。你的心就不再聽你的,不再聽自己 的約束。這是很奇怪的,卻是真的,所以,請各位管好自己的心。

修行,是個「動詞」,要付諸行動!

法王藏文開示:
關於「修」跟「行」這個部分。「修」,指的是心中的一種覺受、一種經驗。譬如說:我們會在心中有一種慈悲、關愛或者智慧的感覺會生起。但是,你光是只有種 感覺、覺受生起還不夠,更重要的是要去「行持」它。也就是將內在的感受或感覺,展現成外在的身語行為,或是語言上的一種行持。所以,修行,不是一個名詞, 它是一個「動詞」。也就是:你要這麼去做,你要努力去做,而不是口頭上說說:「嗯,我有慈悲、有關愛的心。」這樣是不夠的。當你的心開始動了,譬如說慈悲 的力量開始動了之後,它就會帶動你身體的行為跟語言,也跟著改變。然後,你會發覺你周圍的環境也慢慢開始改變了。透過這樣一種帶動,慢慢你會發覺自己的家 庭,周圍的朋友,或者是整個社會,慢慢到整個國家,甚至是整個宇宙,它都可能會有改變。

所以當我們說發願或者祈願,如果只是心中發願、口頭說說,多半時候,很難真正有很大的影響;但如果你不僅是心中祈願,它還帶動了你身體跟語言的行為,這時真正的修行力量,就能展現出來。

法王中文開示:
我們要運用心的光明,解決逆緣所造成的沮喪。要讓心有一個溫暖的家,就是有一個光明平靜的一個心,就算是知道明天你會死,但是光明的心不會死去,因為有這樣的光明,所以即使是死,都不會看到死亡的黑暗。

但是,問題在於我們自心當中。自心如果沒有光明,外面看到的都是負面,好像都衝著你來,自己跟自己的心好像戰爭一樣,找不到光明跟溫暖。所以我們需要內心 的平靜跟光明,雖然我們死亡的時候會失去這個色身,失去所有今生的財物,但我們不會失去這個光明的心。這個心會永遠跟隨著自己。所以,我們就需要內心的清 淨跟光明。
(法王自己翻譯成藏文)

法王藏文開示:

心的本質是什麼呢?也就是清涼。

清涼,也就是「明」、「覺」。它是非常光明的一種覺照力量,是光明的、透徹的、清晰的,能夠看到一切、照見一切,這就是我們這一念心。它也是清涼的、喜樂的,有一種inner peace,內在的平靜,當你具備的時候,就算你知道自己明天會死,你知道這個光明的心,是不會死的。

人在死亡的時候,身心會分離,你會跟你所有珍愛的財物、家庭、親人分離,但是唯一不會跟你分開的是什麼呢?是你的善心。你跟你清涼的、光明的這一念心,是 永遠不會分離的。當你在逆緣造成的沮喪中,修行的方法就是:你要恢復到你心的光明,就像是讓你的心回到溫暖、清涼、光明的家。

法王中文開示:
如果我們需要內心的平靜,需要回復心的清涼與光明,要怎麼做呢?我們先談不如法的狀況,就是不恰當的修行方式,這可以分為三種:
不要把修行當作工作;
不要把修行當成功課;
不要把修行當成儀式。
(法王自己翻譯成藏文)

不要把修行當作工作,所以沒有「下班」時間!

法王中文開示:
首先,「不要把修行當成工作」是什麼意思呢?工作有時間性,但修行不能有時間性。如果自己對修行沒有養成習慣,突然間到了佛堂,努力一點、勉強自己一下, 也許還可以修,但會覺得有點不舒服;進入佛堂前,什麼都沒有,到了佛堂,坐在墊子上面,感覺腦子空空的,然後好像要「迎請」那些善心,說「過來!過來!」 (大眾笑)「菩提心,你在哪裡?」(大眾大笑)「善心,你在哪裡?過來!過來啊!」(大眾大笑),這樣就是勉強。

所以,我們修行,一定要養成習慣!這不是說,要到佛堂裡面去養成習慣,而是要在每天的生活當中、工作當中,一步一步去運用這些修行的心得,慢慢、慢慢把它培養出來,把本來就在心裡的東西,展現、培養出來,這樣你到了佛堂裡面,就有感覺喔。

(法王自己翻譯成藏文)

法王中文開示:
這就像是我們運動或做瑜伽之前呢,要先暖身,不然就會不舒服,會傷身體。所以呢,修行不要傷自己的心,也要「暖身」,不要像對待犯人一樣,馬上去拷問他, 「碰」一下想暴力解決(大眾笑);修行要自然、要平靜,要不斷不斷地去習慣,不斷、不斷地去培養,這樣,我們才能真的生出一種修行的心。

所以,我們不要把修行變成是一種有時間性、階段性的工作,像上班、下班這樣來對待修行。我自己並不會這樣,一天二十四小時,每天、每時、每刻都在修行中。 如果我們沒有修持的習慣,突然進到佛堂,坐在墊子上,反而會覺得不太舒服,因為你平時沒有練習、沒有觀修任何的慈悲,一坐在蒲團上,看到前面有一尊佛像, 腦中卻一片空白,只好很刻意迎請慈心、呼喚悲心、勉強自己生起菩提心;但對於一個平時生活中都在思維慈悲的人來說,你看到了一個佛像,就會很自然生起慈悲 心。

不暖身就修行,你會傷了自己的心

有的人會發覺:怎麼我一坐下來,說要觀修菩提心,偏偏腦中出現的都是一些跟菩提心相反的事?這就表示:你在生活當中太少思維佛法了,你並沒有去習慣、去思 維、去觀修慈悲心。這就好像不做暖身,就直接去做劇烈運動,很容易傷了筋骨或是抽筋;不先「暖身」就直接修行,其實你很容易傷到自己的心。我們可以從生活 當中,慢慢的,從小地方開始去練習、觀修這些佛法。如果用的是「斷除法」,就要從大的地方開始去斷除煩惱;如果用的是「對治法」呢,就要從小處入手,開始 很細微地去對治煩惱。總之,如果能在生活當中不斷去練習,就會發覺你很自然、不需要刻意勉強自己的,就能生起慈悲心或者菩提心。

(法王自己翻譯成藏文)

法王藏文開示:

修行,它是一種習慣,也就是你慢慢、慢慢不斷地去練習跟習慣的一個過程。它並不是一種,好像我馬上修,我就馬上得到一種什麼證悟。

法王中文開示:
我們就像是一個機器壞了,我們要慢慢看哪個地方出問題了,慢慢去修理,不能亂修,越修越糟就不叫修了,這樣就不用修理啦!

(法王自己翻譯成藏文)

法王藏文開示:

譬如說:我們常常要練習觀修慈悲,但是如果在工作中,遇到慈悲的對境,就是一個讓你生起慈悲的情況,你卻沒有去練習,你生活當中也不去思維的話,那你一坐 下來,就說:好!我現在開始要修法了,剛開始唸「願一切眾生都得到快樂跟快樂的因」,一唸出來你都會覺得有些不舒服跟不順口,因為你平時都沒有想眾生到底 是誰,當你一唸「願眾生…」的時候,可能忽然有點疑惑:「咦?這個眾生到底是誰?」然後腦中一片空白。

所以,修行是一個過程跟一種練習。譬如說「七重因果教授」的慈悲觀修法,它的口訣是有次第性的,你要從「知母」、「念恩」開始,從自己的母親開始慢慢的思 維,然後一步步擴及到眾生,如果我們沒有這樣去練習,突然一下就想「一切眾生」,你反而什麼都想不清楚。這是我們真的要去好好思維的一件事情。

不要把修行當成功課,所以不要只增加次數!

法王中文開示:
第二:「不要把修行當成功課」,我們都修本尊儀軌,做四加行,你們說那叫「功課」,大家都說「上師給我功課」,很多人想要「功課」,領了功課就急著做,想 要馬上做完大禮拜,本來次數有很多,要拜十萬多拜,我把它減少一點(大眾大笑),剩一千,有人還是覺得很多(大眾大笑)覺得次數很重要,急得不得了!

但急著修沒什麼用啊!修行重點是信心的進步,不是次數上的進步。有些人做完四加行,回頭一看,有的是什麼呢?有的只是次數,只有數字增加,心裡卻沒有什麼 改變。(大眾笑)增加了幾個「零」,結果還是「零」!(大眾大笑鼓掌)然後,fired,被當掉了!也就是說,如果沒有在信心上進步,這個考試就沒過!

有些人做功課,就像小學生交功課給老師,希望老師看了高興:「哦!我已經做完這四加行,看看啊!」好像做完大禮拜,你就已經畢業了,上師就會說:「哦,現 在你可以修某某本尊了」,或修什麼大儀軌了。不是這樣的。(大眾笑)我覺得這不是上師所要看到的,也不是給上師看的,是讓自己看的!要讓自己的心成為修 行,自己的威德、功德,要展現給自己、獻給自己、給自己看。修行不是次數,也就是說,要增益(增長進步)的,是自己的心,而不是次數!修行不是外在的東 西,修行就是:讓自己的心成為慈悲心,讓自己的心成為那個修行!
(法王自己翻譯成藏文)

法王藏文開示:

很多人都急著完成大禮拜,覺得次數很重要,而且急得不得了!很多人大禮拜還會刻意選那種比較滑、比較平順的木頭(大眾笑),就可以滑得特別快。還可以跟別 人比賽,「好!我可以比他快!」(大眾大笑)這個情況不太好,這樣急著修是沒有用的,因為修行的重點是心性,就是你自己的心性的進步,而不在次數上。這也 不是一個上師想看到的。所以真正的四加行修持,像大禮拜、獻曼達這些功課,都是自然的,都會變成你自己的東西,當修行變成你的一部份,跟你是一體的,它就 不會「用完就丟」。譬如說我觀修了慈悲,我觀修了這些法,並不會修完了就把它丟掉,而是自然成為你自己的東西,跟你是一體的。

不要把修行當儀式,要看到背後的涵義

法王中文開示:
第三呢就是「不要把修行當成儀式」。很多人把本尊法當作一種儀軌,光是注意要打什麼手印、唸什麼咒,卻沒想過要改變自己的心。密乘裡面很多儀軌、手印、咒 語,但那些外在儀式不是修行,重點是那個內容啊,那個涵義才是修行。譬如說藏密有「四臂觀音」,好像觀世音菩薩突然之間多了兩隻手,(大眾笑)誰給的?是 不是釋迦牟尼佛給的啊?(大眾大笑)好像觀世音菩薩做得很好,釋迦牟尼佛就「欽此」多給了兩隻手?不是這樣的。(大眾大笑)也不是藏人裝上去的。(大眾大 笑)不是我們藏人做的!(大眾大笑)還有千手千眼…(大眾大笑)哎唷!這觀想倒是很難,有時候覺得那個千手、那個胳臂要長在哪裡啊?(大眾大笑)其實,這 些都是有含義的!「四臂觀音」,代表著「四無量心」,就是無量的「慈」,無量的「悲」、無量的「喜」、無量的「捨」。

以前傳承比較嚴格的時候,一般人不會看到這種密法的本尊,修行人經過密乘的灌頂、口訣教授,才准去看這些密乘的本尊。那些有修行口訣的人,一看到「四臂觀音」、看到那四隻手的時候,就會想起那個涵義,就會感覺到那個「四無量心」。

也就是說,密教的儀式、手印、咒語,重點都是在「涵義」。不要把那些珍貴的法,當成鄉村的祭祀一樣,把它做得很奇怪,不要這樣!(法王自己翻譯成藏文)

熱騰騰、香噴噴的法,就在生活中

法王中文開示:
我們上面談了三個「不要」,不要這樣、不要那樣,也許有些人會想:那到底「要」怎麼修呢?其實,到處都是修行的教導,譬如四季。冬天來的時候,一般人都知 道要穿暖一點,但是一個修行人,不要只看這些片面,要看到季節無常性的一面,四季這樣無常的變化著,卻有著顯相上的延續性,冬天走了春天會來,春天走了夏 天會來…我們要看這個。四季就像輪子轉動一樣,這樣無常的變化著。我們要看著,能夠這樣看,才能會看到那個熱騰騰、香噴噴的法,就在生活當中。有味道的那 個法,就在生活當中,不是在文字上面;在文字上的是乾巴巴的法,我們要的是那個有味道的、「四川口味」的(大眾大笑),就是說,熱騰騰的、麻辣辣的這種 (大眾大笑)口味啊!

有人聽了可能會想:「噢!你是個法王,看起來當然很容易啊,你的生活再忙,也不會比我們世間人忙啊!」「你生活再忙,但是回到的地方就是寺院,很寂靜、平 靜的地方,但是我們世間工作的人,在世俗的人呢,就上班哪!上班的時候很忙、很累、很煩惱,就回到家裡也是,也有一大堆問題,要照顧小孩啊,要奉養父母 啊…一大堆!」這,我也可以承認啦!(大眾笑)但是你們也知道哦,我也很想知道所謂「人世間的滋味兒」,(大眾大笑)欸,「出離輪迴」嘛,出離這個人世 間,也要先嚐嚐滋味兒啊!

熱騰騰的法,就在生活當中,也就是說在我們生活經驗中,所謂的佛法,不只是用耳朵去聽,還要用眼睛去看,用心去感受,你就可以經驗到:真正熱騰騰、活生生的那個法,就在生活當中,人世間當中。所以,修行,就在你們的手中,用不用就看你們自己啊!(大眾笑)

法王藏文開示:
很多時候,我們體會或者了解佛法,並不只是用耳朵去聽聞而已,你直接的經驗,譬如說眼睛看到的,都在告訴你佛法。就好像釋迦牟尼佛,當時他走出了這個王 宮,在四個方向,他看到的生、老、病、死這些景象,並沒有人在旁邊解釋、分析說,這就是生老病死,而是他直接的經驗,你直接能夠體會的東西,就是佛法!

法王中文開示:
大家都要知道:生活上、工作上,都是可以修行的啊!譬如說你在一個公司裡面,你發明的產品,雖然是用來賣的,但是當你在設計或者販賣的時候,就可以有供養 人群、布施社會的心。就是說,品質讓它好一點,對社會有奉獻與幫助,這就是真正的菩薩行,真正的一個布施啊!布施的這種動機跟行為都有了,就像我剛剛說 的,「修行在你手裡」,就在你的工作裡,只是你用不用而已。

布施不一定要給一個東西,佛陀已經圓滿布施波羅蜜,但是世界上還有很多窮人啊,他怎麼就圓滿布施波羅蜜的?我覺得重點在「完全布施」的這種心,佛陀在學 道、修道的時候,已經完全布施了,他把未來完全布施給眾生,因為他的未來是無量的,世間眾生是無量的,所以他的布施也是無量的,他這無量的布施給無量的眾 生,剛剛好。(大眾笑、鼓掌)不管是要賣、還是要給,有沒有布施心,感覺就完全不同,沒有布施心,明明是給人,感覺也像是用賣的。
(法王自己翻譯成藏文)

用發願,為一天揭開序幕

法王藏文開示:
所以,布施,發心是很重要。提到發心跟布施,我們每天的生活,最好也從發願開始。就是早上一起來,心中憶念著皈依三寶的心,發願自己一定要做利益他人的事情,不做傷害別人的事情!有了這樣的發心,這一整天,就會成為修行的一天,慈善、美好、熱呼呼的一天。

另外一個呢,是工作的發心,我們一進到工作的地方或者公司,開始做事情之前,要發願希望這份工作能帶給他人快樂或者幫助,有了這樣的發心與動機去工作,產品也會因此品質提升。

法王中文開示:
用好的發心與動機,把工作的品質提高,就跟自己將修行的品質提高一樣。

還有一個,是對家庭的發心,譬如說自己有了孩子,就要發心把這個孩子教育成能夠利益眾生,對世界沒有傷害,這樣的話,養孩子也是修行啊!

然後呢,就是感情的發心,對父母的感情也好,對伴侶的感情也好,要發心讓這份對他(她)的關愛、感情,能夠遍滿,要互相珍惜,然後擴大這種珍惜的心到所有 有情眾生身上。譬如太太很有慈悲心,她就會感動她的老公,那位老公到花園倒水澆花,也會覺得很溫馨啦!(大眾大笑)

讓每一天,都成為慈善、有意義的一天。就是這樣。

200912日(第三天)

菩薩戒:我在聖地,成為佛子!

法王藏文開示:
今天是課程第三天,也是最後一天,在今天早上這堂課當中,主要是要傳授菩薩戒,按照「發菩提心」的儀軌給予菩薩戒。在菩薩戒之後,要送大家新年禮物,所以今天的課程會早一點結束。

法王中文開示:
但是有一個情況,昨天我說,要給你們一幅我畫的一個白度母畫像,但是白度母畫像還沒有到,白度母嘛事情很多,有點忙,還沒到,所以今天除了福袋,還有我寫 的白度母的一個心咒,今天沒辦法給大家白度母。各位如果留下來繼續參加祈願法會,那就有機會得到白度母畫像。我昨天說,布施也不一定要給一個東西,我心裡 真的想給你們這個白度母畫像,就算是已經真的給了,不過今天白度母還沒印好,所以有點不好意思,今天還沒辦法給。但是希望在座每一個人,都得到白度母長壽 尊的加持,在新的一年裡,身體健康。不管你們有沒有拿到那個畫像,我都已經在你們的心中畫好了一個白度母!我在你們心中布施那個白度母,會永遠跟隨你們! (法王自己翻譯成藏文)

受持「菩薩戒」三要點

法王中文開示:
接下來我們要受菩薩戒。各位很多人想受菩薩戒,我沒有時間一個一個給,所以今天就大眾一起受菩薩戒。一開始,我們要知道菩薩戒的次第。

1.「得戒處」:首先我們要講得戒處,有兩種,一個是善知識或者上師,另一個是佛菩薩的象徵或者所依處,就是在佛像前,受菩薩戒。

2.「求戒者」:第二個是領受菩薩戒的「求戒者」,可以指天神或者人道眾生。想要受菩薩戒的求戒者,他最好已經具備了八種「別解脫戒」其中一個戒。譬如居 士有居士的「五戒」,出家就有這個沙彌、沙彌尼、比丘、比丘尼戒,但是至少也要具備「皈依戒」這個基礎。為什麼皈依戒這麼重要呢?就像經典所說,皈依是一 切戒律的基礎。

3.「受戒的儀軌」:像無著菩薩的《瑜伽師地論》,裡面就有菩薩戒,菩薩戒有不同的儀軌,文字上有些不同,平常漢傳佛教主要是以《梵網經》來說菩薩戒,但是今天這個儀軌是從寂天菩薩所撰的《入菩薩行》而來,就是「直至菩提藏」這一偈,以這個儀軌來受菩薩戒。(法王自己翻譯成藏文)

法王中文開示:

菩薩戒分為只領受「願菩提心」、只領受「行菩提心」,或者是願、行兩種菩提心一起領受這三種不同的儀軌。今天要給的是第三種,也就是願跟行菩提心一起領受 的儀軌,按照《入菩薩行論》當中菩提心的偈文,頭六句,就是第一個偈子再加上兩句就是「願菩提心」,之後六句是「行菩提心」。

「願菩提心」:「直至菩提藏,皈命諸佛前,法及菩薩眾,如是亦皈依。如昔諸善逝,先發菩提心。」
「行菩提心」:「復次循序住,菩薩諸學處。如是為利生,我發菩提心,復於諸學處,次第勤修學。」(法王自己翻譯成藏文)

前行:以「七支供養」積聚資糧、淨除罪障

法王中文開示:
在這個儀軌,也就是《入菩薩行論》〈受持菩提心〉品當中的偈頌,分為「前行」、「正行」跟「結行」三個部分。首先「前行」,指的就是我們要具備一個善的動 機,尤其菩薩戒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戒律,我們一定需要有大的福德為基礎,這樣子才能幫助我們,如果菩提心還沒生起,有大福德可以讓菩提心生起,如果菩提心已 經生起,具備大福德的話,能讓菩提心更加增長,因此在前行當中,也包括了「七支供養」來積聚大福德。
(法王自己翻譯成藏文)

法王中文開示:

在一切有情的面前,我們為了利益一切眾生,因此領受了菩薩戒。所以我們要讓自己的心,真正能夠成為法器,就要先生起菩提心,自己要準備好。所以,首先「前 行」當中我們要積聚非常大的福德資糧,才能真正容得下菩提心、真正發起菩提心。因此等一下受戒之前,我們要唱頌的是〈普賢行願品〉中的一些偈文,就是〈普 賢行願品〉當中的「七支供養」的偈文。
(法王自己翻譯成藏文)

法王中文開示:

所以「前行」,就是要幫助我們具備順緣,積聚資糧;同時幫助我們消除逆緣,淨除罪障。所以,如果不這樣積資淨障,產生助緣,很難真正生起菩提心,我們就需 要透過「七支供養」,來積聚大福德,「七支供養」可說是大乘最重要的部分之一。而經典中記載得最清楚的依據,就是〈普賢行願品〉當中「七支供養」的偈文。

一個初學者,逆緣跟障礙通常比較多,而順緣比較少。所以我們需要透過「七支供養」來積聚廣大的福德,除了透過美妙的聲音或曲子來做唱頌,還要思維偈文的內容,每一支供養,都有甚深的涵意:

1.「禮拜支」:透過禮拜可以對治我們的我慢心。
2.「供養支」:可以對治我們的吝嗇;
3.「懺悔支」:可以對治我們因為三毒而造的各種罪業;
4.「隨喜支」:可以對治我們嫉妒的心;
5.「請轉法輪支」:能夠對治我們的無明,還有謗法的罪業;
6.「請佛住世支」:就是「請佛不入涅槃」、「請佛長久住世」,能消除、對治我們過去各種無法見佛、無法親近上師的惡業;
7.「迴向支」:能對治不信因果的想法,尤其能對治不相信「果」的念頭。

所以這些七支供養,不只是唱誦,不只是文字而已,我們要知道它每一支當中,都有對治的意義在裡面。

法王中文開示:
現在唱〈普賢行願品〉。
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師子,我以清淨身語意,一切遍禮盡無餘。
普賢行願威神力,普現一切如來前,一身復現剎塵身,一一遍禮剎塵佛。
於一塵中塵數佛,各處菩薩眾會中,無盡法界塵亦然,深信諸佛皆充滿。
各以一切音聲海,普出無盡妙言辭,盡於未來一切劫,讚佛甚深功德海。
以諸最勝妙華鬘,伎樂塗香及傘蓋,如是最勝莊嚴具,我以供養諸如來。
最勝衣服最勝香,末香燒香與燈燭,一一皆如妙高聚,我悉供養諸如來。
我以廣大勝解心,深信一切三世佛,悉以普賢行願力,普遍供養諸如來。
我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
十方一切諸眾生,二乘有學及無學,一切如來與菩薩,所有功德皆隨喜。
十方所有世間燈,最初成就菩提者,我今一切皆勸請,轉於無上妙法輪。
諸佛若欲示涅槃,我悉至誠而勸請,唯願久住剎塵劫,利樂一切諸眾生。
所有禮讚供養福,請佛住世轉法輪,隨喜懺悔諸善根,迴向眾生及佛道。
(法王自己翻譯成藏文)

七重因果教授

法王藏文開示:
剛剛我們一起這樣唱誦並且積聚資糧,之後接下來我們需要具備、要生起一個善的動機,也就是要發起菩提心。發起菩提心,有透過「七支因果」、也叫做「七重因 果教授」的方式,或者是「自他交換」的各種口訣來生起,譬如「七重因果教授」,首先透過「知母」、然後「念恩」、然後「報恩」、然後「慈心(悅意慈)」、 「悲心」、「增上意樂」、「菩提心」,以這樣一個七重的口訣,次第生起菩提心。透過這樣一個觀修,我們要觀想,一切在輪迴中受著苦痛的眾生,都是我們多生 多世的親人、朋友,帶著這樣一念心,來觀想練習,要生起一種難忍的大悲心,要生起「我要帶領他們、救護他們、幫助他們出離輪迴」這種強烈的發心,有了這種 心,就能引發出我們真正的菩提心,這樣的一個善心跟慈悲,是我們現在一定要具備的。

所以現在我們可以透過「七重因果教授」,來觀修生起慈悲心跟菩提心:

第一重,知母:「七重因果教授」的第一個是「知母」,也就是想著母親,以我們人類為主的一切眾生,都需要依靠父親、母親。所以第一個是,我們要知母,要知 道以人為主的一切眾生,都有父母親,也都需要父母親的關愛,我們才能夠出生然後長成。其中母親是最主要的,母親懷孕懷胎然後照顧孩子,所以,以母親為一開 始我們觀修的對象。當然有少數母親不太好、沒有愛心、不照顧孩子,但是大部分母親,都是關愛跟照顧關懷孩子的。

第二重,念恩:透過我們自身的關連跟接觸,我們會真正知道母親的偉大,而生起感恩的心。之所以會生起「有恩」「沒有恩」的念頭,都是看我們每個人跟對方的 關連性,對我們的父母也是這樣的,就算父母親沒有真正很關愛或者照顧孩子,但是他們賜予這個孩子身體跟生命,只要這個孩子還有這個身體跟生命的一天,都是 父母親給予他的恩德,是父母給予他最大也最珍貴的一個禮物。所以做為孩子的我們,對於父母,生生世世的父母,我們真的都要生起強烈的感恩跟利他的心。當然 有時候父母親教育的、養育的方式並不恰當也不正確,但是無論如何,從賜予我們生命跟身體這個角度來說,我們是一定要感恩的。

我們不僅要想今生給予我們這個身體生命的父母親而已,更要帶著感念父母親恩德的這一心,再擴大的去想,感念一切的眾生。這個世界上,沒有人能不依靠其他 人、或不依靠其他眾生而生存下來,甚至即使是一件薄薄的衣服,都需要依靠非常多的人、各種材料的製作,還有材料的出生等等很多因緣聚合,最後才能穿上這麼 一件衣服。

同樣地,即使是我們世間上大家都希望得到的好名聲,也需要依靠別人你才能得到,你不可能在一個沒有人的曠野說,我要有名聲!那你可能只能自己大喊「我是金 剛總持」,然後自己給自己一個很高的法座坐在上面,你會發覺沒有人會給你任何的名聲,因為那是一個沒有人的地方。因此,要得到名聲,也是需要在這個社會, 才會有許多人的讚嘆跟認同,因為有他們讚嘆的、認同的恩德,你才能夠得到這個名聲,也不是只有靠你一個人而已。

再繼續想,像我們絕對不能夠沒有的東西,也就是食物,各種的飲食,也都是非常多人的努力之下,我們才能吃到這麼一口飯,這樣去想,你會很清楚知道,我們都 是要依靠別人而得到的。世界愈來愈小了,它變得像一個地球村,無論是在商業上或其他各方面,人跟人之間的關連跟交流愈來愈頻繁,愈來愈緊密,只要你生存在 這個地球上,人與人之間都需要互相依靠;當然從不好的角度來說,人與人之間也有互相傷害,但事實上你如果朝負面去想,沒有任何的用處,我們真正要想的是, 從對我們的修行最有利益的方式,也就是從光明面、從正面去想。我們為什麼要修行?就是要從痛苦、傷心難過當中出離出來,從各種負面情緒當中出離出來,如果 你再往負面的角度去想,只是苦上加苦而已,對修行的進步沒有任何幫助。所以我們是從這光明的、互相友愛的、正面的方式去思維的話,對我們的修持會很有幫 助。

法王中文開示:
第三重,報恩:我平常也常思維這一點。我自己今生有給予我生命的親生母親,我覺得很感恩,感恩給予我生命的父母親,有機會打電話給他們的時候,他們的每一 句話,我都帶著感恩的心去聽,不是說每字每句都要記在心裡,只是覺得他們的每字每句都有對我的溫暖跟感情。我覺得,他們對我的這種感情、關懷是不可思議 的。所以有時候我就不敢再想父母的事情,再想下去,會覺得好像自己不孝順。

自從我被認證為大寶法王,世界各地很多人來見我,給我各式各樣的東西,尤其是台灣人,給我很多東西,甚至我感冒的時候流鼻涕用的衛生紙,也是台灣人送給我 的,所以我覺得台灣人似乎一直在養我,所以我就把台灣人當成是養育的父母。我平常就這樣努力在想如何報答各種父母的恩德,這也可以算是菩薩道吧!

還有,譬如說我們現在生存的這個地球,從整個銀河系、從整個宇宙來說,這個地球只是小小那麼一點,但是我們卻能夠在這樣的因緣之下,因為我們的共業,或者說眾生共同的福德,也因此我們能夠聚集在一起,投生到這樣一個地球當中,投生到這樣一個悅意、殊勝的一個地方。(法王自己翻譯成藏文)

法王中文開示:

我們的世界是這個宇宙的一小部分,因為眾生的共業,或者說因為宇宙的力量,我們才有因緣擁有這個美麗的世界,我們的發心,不只要對這個世界的人,也要涵蓋 整個宇宙,甚至別的宇宙,盡虛空、遍法界的眾生,都和我們有息息相關,我們因為因緣和合而生存在這地球上,所以要感恩這一切盡虛空、遍法界的眾生恩德。

(法王自己翻譯成藏文)

法王藏文開示:

第四重、悅意慈:我們不只對人,對動物、乃至對整個大自然,都要有一念關愛的心。譬如說森林,山林地因為有樹木,所以能夠提供給我們新鮮的空氣,提供氧 氣;還有各種動物對我們來說也有很多利益,甚至只是一隻小小的蜜蜂,牠的利益卻非常大,譬如說牠採蜜的時候,傳播花粉,也促進樹木、花草的生長,也因此能 夠讓我們受用,譬如說各種水果,所以如果說沒有蜜蜂採蜜、散播花粉,我們可能也沒有這些美好的花或水果可以受用。

法王藏文開示:
這一切有情、無情的萬物,大自然也好,有生命的動物也好,一切的眾生對我們都是有恩的,也跟我們都是息息相關的。所以我們要散播自己的關愛之情,遍及到所有的有情、無情的身上,而且當你這樣去觀想、散播的時候,你可以想所有受苦的眾生。

第五重,悲心:接著我們要進一步想,這一切眾生,只要是有心、有情的這些眾生,都希望離苦得樂,但是他們想得到快樂,卻不知道什麼是快樂的因,反而造作非常多的惡業,我們要這樣子去想。

同樣地,對於大自然來說,我們現在很多時候是在任意地、不斷地蹧蹋跟破壞這個環境,因此我們說要生起慈悲心、菩提心的時候,我們對大自然,也要生起一種關 懷、保育、保護的心。當你看到這些森林、大自然也正在被破壞,甚至快要蹧蹋完了,當你這樣子去想的時候,會更容易幫助你生起慈悲心跟「難忍的大悲」。

第六重,增上意樂:有了這樣的難忍大悲之後,你會生起一念強烈的心,想付諸行動利益眾生、保護這個大自然,想幫助這個地方這個環境,當你有了這一念心,菩提心就會慢慢慢慢被牽引出來了。

第七重,菩提心:當菩提心被牽引出來,你會發願讓一切有情、連山林樹木都成佛。這可能聽起來有點兒奇怪,但是這裡所謂對有情、無情指的是,你會有一種承擔 的心說,「我要成為一個能夠利益一切眾生的佛、覺者,當我成為之後,我就能真正具備、真正生起利益眾生跟保護大自然的力量。」所以這就是一個菩提心的觀修 方式。

法王中文開示:
彌勒佛慈氏佛,為什麼稱為慈氏呢?因為祂從最初發菩提心到成佛,祂的名字,依然是叫慈氏,因為祂不斷地發慈心悲心,不只感動了眾生,也感動了萬物,所以聽 說祂進入某一家的時候,祂的腳一踏在地上,那一家就變成慈悲的一家,全家都變成很慈悲,很有悲心。所以我們的慈悲心,要像慈氏佛、彌勒佛或者彌勒菩薩一 樣,遍滿萬事萬物,要感動就感動萬物,不只感動有情眾生,慈悲要能遍及有情無情的萬物,這時我們才有一種真正的利眾力量。
(法王自己翻譯成藏文)

正行:你只領「願菩提心」戒?或是「願行」都領?

法王藏文開示:
接下來是正行,要給予菩薩戒的儀軌部分了。就像之前談過,會用藏文、中文、英文、韓語這樣的順序來給予,最重要的是,我們要隨著這個文字去起觀,隨文入 觀,同時來領受這個戒,我們要唸誦三次,在座的有的人可能還沒有完全準備好,或者每一個人的發心不同,你可以只領受「願菩提心」,只是發心的部分。

法王中文開示:
為了有情眾生,誓願成佛。

法王藏文開示:
「為了一切有情眾生,我發願成佛」,只是發這樣的一念心也可以,這就是領受「願菩提心」;或者你想要進一步說「除了發這個願,我也要開始去行持各種菩薩的 學處」,這就是「行菩提心」。你也願意領受的話是可以的,所以就依等一下會唸誦的這個偈文你來發這個心,偈文是一樣的,但是由於各自的發心,看你是領受 「願菩提心」,還是領受「行菩提心」,是看各自發心來做決定。

首先會唸誦藏文。

佛陀成道的聖地,見證你成為佛子

大家要正式領受這個戒法之前,要了解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我們要珍惜這個戒,尤其我們是在聖地,現在是在佛陀降魔成道的聖地,所以在續典當中有記載說,因為 當時佛陀在這裡成道,他降伏了各種魔軍眾,所以各種魔軍眾都害怕來這裡。續典當中提到,在菩提迦耶這個地方做任何的善行,障礙都會非常少,這是一個非常殊 勝的佛陀加被過的聖地,充滿了佛陀的加持。經典中也有記載,在菩提迦耶這裡,我們如果能做善業,任何一點善業都會成億萬倍的增長。

所以現在要接受菩薩戒之前,各位不要懈怠,尤其在聖地,更要提起精神,提起一種大的歡喜心,來領受這樣的戒法,而不能隨便領受,那樣就算是糟蹋了這個佛法。

接下來我們領受這個戒,要做一段觀想:觀想佛陀就在你的前方虛空中,就像是當時他成佛證道的那個相貌,他真的就在前方,他的周圍有無量的菩薩圍繞,最主要 有八大菩薩,像是文殊菩薩、觀音菩薩、彌勒菩薩都在他周圍,同時周圍還有過去印度、藏地、漢地所有這些大師,這些祖師們也都圍繞在周圍,你可以想他們就在 就好了,不需要像生起次第那樣,每一個細節都觀想清楚,只要想他們在就行。

我在正覺大塔前的菩提樹下時,心中想著釋迦牟尼佛,感覺好像釋迦牟尼佛還在那裡,這時候做任何的唱誦祈願,會感覺有一種不同的特殊力量産生,所以也希望各 位能夠這樣來做。就像一句俗話說,我們不要到了寶山,卻空手而回,在座每一位,我們現在都在佛陀加持的聖地、這個寶山當中,如果我們不知道如何去正確的祈 願,把握機會得到加持的話,那真的就是空手而回了,那真是很可惜的。

所以就好像釋迦牟尼佛在的這個地方,他降魔之後成就了正覺,當時的大地就有六種震動,這個大地就是當時佛陀的證人,證明說佛陀成道了,所以當時大地有六種震動。

法王中文開示:
那時天魔問:「你不是真正成道的人?」佛陀就指著大地說:「我是成佛的人,我是覺者,大地為證!」然後他的手碰大地的時候,大地就震動。菩提迦耶這個大地,好像能幫助這些修行人,幫助一個覺者做證。

(法王自己翻譯成藏文)

法王藏文開示:

我們現在就在這樣的一個殊勝的大地之上,共同進入一個慈悲的壇城當中,一個美善的淨土,能夠來到這裡,我們真的要生起一種慶祝跟歡喜的心,帶著這樣的心,來領受菩薩戒。

法王中文開示:
要跪下,能跪下的人就跪了,請跪下。

法王藏文開示:
(唸誦藏文「發菩提心」文二遍)

剛剛唸完二遍發菩提心文,接下來是要唸第三遍,第三遍唸完之後呢?我們心中要想,我得到了這個發心戒或者是得到了這個菩提心戒了。

唸誦藏文發菩提心文(第三遍)

心中想得到這個戒。

法王中文開示:
接下來要唸英文,那可能不需要跪了,其實念藏文結束時大家已得戒,但因為要明白一點,我用英文跟中文再唸一次。
(法王自己翻譯成藏文)

法王中文開示:

直至菩提藏,皈命諸佛前,法及菩薩眾,如是亦皈依。
如昔諸善逝,先發菩提心,復次循序住,菩薩諸學處。
如是為利生,我發菩提心,復於諸學處,次第勤修學。(三遍)

大家要想我已經得到這個菩薩戒了。

(法王自己翻譯成藏文),

結行:你已成佛子,要生起歡喜

法王藏文開示:
剛剛正行授予菩薩戒之後,接下來是進入到結行,那是生起歡喜的部分,也就是我們可以說已經得到了佛的一切精髓、精要,我們現在已經正式成為了佛子,所以要生起歡喜心。

這裡大家帶著這樣一念歡喜心,然後跟著我來唸誦歡喜文。
(法王用藏文唸誦〈歡喜文〉)

之後呢我們要做迴向,也是把今天領受菩薩戒的一切功德,迴向給一切眾生能夠出離痛苦而成就佛道,同樣這一段我會唸誦迴向文,各位心中照這樣子來想著迴向就可以,不用跟著唸。
(法王用藏文唸誦〈迴向文〉)

在各位生起菩提心、得到菩薩戒之後,我們具備了非常大的利益。我們成為了佛子、得到了「佛子」的名號。同時,我們具備了攝伏二乘的力量,所謂的「攝伏二 乘」,這裡是將二乘比喻為一個智者大臣,我們如同佛子王族,因此就算是智者大臣,他也要聽命於王族,所以二乘行人能夠被我們所攝伏。

再來一個利益是,我們能夠很容易的積聚廣大的福德,在日後,我們一切都能心想事成。但是不僅是具備利益而已,更重要的是,得受菩薩戒之後,我們每天當中都 要遵守菩薩戒的律儀,不要違犯,例如:有十八種菩薩的墮罪,四十六種輕的罪等等。各位在以後日常生活當中應該去謹持,而且要多多學習與認識這些戒條。

我們最後要做迴向,同樣也是懺悔之後再做迴向,之後我會再回到這個座位上,再請各位順序上來領受新年禮物。

法王教禪修:安住在佛陀成道相

法王中文 開示:
昨天有些事情還沒有說清楚,所以今天可能要繼續討論一下「實修」的部分,談談怎麼去對治煩惱、怎麼去禪修。所以,今天就繼續講有關「生活跟修行」的部分。

煩惱,是修行道上的威德與莊嚴

法王藏文開示:
我們說「修持」,最主要的意義是什麼呢?就是對治、降伏我們的煩惱,所以我們今天會談到一些禪修的方式。

法王中文開示:
很多弟子跟我說:「我不夠努力,不算是一個很乖的弟子,常在起煩惱的時候,沒辦法對治、降伏,反而給煩惱控制住了!」

我們要先了解,所謂的「煩惱、障礙、挫折」,其實是我們修行道上的莊嚴和威德,這不是說大話,透過修持,你所遇到的障礙,真的慢慢就會變成你的莊嚴或者威德。

因為艱難,所以感動的力量才深入人心

譬如說,我們小時候看《西遊記》故事,唐三藏師徒四人到西方取經,如果唐三藏從大唐的邊界,「忽!」馬上就到了天竺,就不需要孫悟空、豬八戒那些弟子了,輕輕鬆鬆就取到了大乘的佛經,那就沒什麼故事好講,西遊記的故事也就不會那樣感動人心了。

故事好看,就在過程的「艱難」,因為故事中那「九九八十一難」,我們會感受到他們取經得來不易的價值。所以我們修行人真正要面對的,是煩惱的過患,但是如果沒有太大的事情發生,沒感受到煩惱對自己的打擊或者控制,我們就沒辦法真正展開修持的旅程。

法王藏文開示:

這裡舉一個例子。就好比我們吃辣椒,如果說我們只是舔ㄧ舔,或者是吃ㄧ點點辣椒皮,那我們不會知道這個辣椒到底是辣還是不辣;但是如果你咬它一大口、甚至 把整根辣椒都吃下去,那時,你就會知道「喔,原來這個辣椒好辣!」這個強烈的感覺,你是透過經驗,才強烈感受得到的。

同樣地,我們都會因為煩惱而犯錯,尤其是一些平時就很容易生氣的人,煩惱對他來講好像是很平常、很普通,小煩惱、小情緒根本沒辦法讓他警覺到:「我在煩惱,煩惱是不好的!」

但是,就好像你大口咬辣椒ㄧ樣,當你因為煩惱而犯了比較嚴重的錯,譬如說你遇到ㄧ些大挫折,你先生起煩惱、然後造了業,而所造的這個業,它可能導致更嚴重的事發生。例如說,你生氣了,還不只是動了怒氣而已,你還真的動手打人,把人打得鼻青眼腫!

當這種嚴重的狀況發生時,這是ㄧ個修持的機會,我們把握住的話,回頭一看,會發覺因為我當時那ㄧ念氣,我動怒了,然後我造了業、打了人、犯了錯,甚至還被判了刑、關進了監牢!因為這樣一個嚴重的狀況,會讓一個人警覺到、深刻感受到,原來那一念的煩惱是不好的!

平常我們的確也會說,煩惱是不好的、它是過患;但當我們因為煩惱而造了業、犯了嚴重的錯,才會有機會更清楚真正看見煩惱的本質與過患的ㄧ面。然後,它就會 成為修行道上的一個助緣、ㄧ種莊嚴跟ㄧ種功德。所以當煩惱起時,我們要把握機會認知到煩惱,而且向內觀看自己的心,這是很重要的!

法王藏文開示:

我們常說ㄧ句話:「想斷除煩惱,要從比較明顯的、比較大的去入手;但是對治的方法,卻是要非常的精細、準確、從細微的地方去下手。所謂比較明顯的煩惱,就像剛剛提到這些,當比較嚴重的情況、比較大的挫折熱呼呼在眼前發生的時候,這正是你下手對治煩惱最好的時候。

因為這樣的情況就在你眼前熱呼呼的發生,你其實可以看得很清楚,你有機會認識到這個煩惱是什麼,你可以去看煩惱的相貌,看它到底有沒有一個相貌?接著,你 可以刻意去看這煩惱的要害在哪裡,然後找到一個對治法去對治。所以,我們可以從ㄧ個比較明顯的煩惱下手,會比較容易找到對付的方法。

法王中文開示:
我們都會有「緊當」(藏文),就是:「心執著而產生的感受」,它的「對治」意思是什麼呢?譬如說當你生起了「瞋恨心」,這時你就去找你的「緊當」在哪裡, 找找看它有沒有顏色相貌,都找不到的時候,我們就要生起另外一個和它相反的心來對治,譬如瞋恨就生起忍辱來對治。

修心就像修錶,要細細修、慢慢調!

法王藏文開示:
我們一開始很難做到圓滿的百分之百忍辱。因此,我們可以慢慢練習,先從百分之五、百分之十、百分之二十這樣逐漸提升忍辱心,慢慢的你就進步了,漸漸就可以對治自己的瞋恨之心。

這有點像修理東西,你在慢慢的修理、轉變自己的心。修東西的方式,有時候會也看狀況而有些不同。譬如說修小手錶和修大機器,手法就會不一樣。各位可能看過 修手錶,錶殼裡都是很精細的小零件,修理的人會拿著ㄧ個放大鏡,對著裡面很仔細的看,很準確、很仔細慢慢的去修;而有時候修東西,是要拿著大鐵鎚,用力敲 下去!

我們在修心、或者說對治煩惱的時候,是要像修手錶這種很精確的方式,拿個放大鏡去看它、去觀察這個煩惱的相貌、跟它是怎樣產生的,準確的去觀察它。這就有 點像修東西,我們的心有點壞掉了,有點當機了,這時候你要用各種方式慢慢的去調整它、調整它,讓它恢復一種正確的運作方式。

法王藏文開示:
我們要認知到煩惱的過患,不代表我就要等在那邊,看看有沒有一個瞋恨或者煩惱生起,然後再想一個對治法去對治它,不需要這樣。事實上我們自己一般生活當 中,隨時起心動念都常受三毒貪、瞋、癡的牽制,而造了很多業,甚至很嚴重的業,在這個時候,我們應該回頭去看看,去思維從起心動念到造業的情況,然後找一 個對治法。

很多人在剛生起情緒的時候,很難馬上找到對治的方法,他甚至根本沒有時間去想,因為他完全陷在那個情緒當中。譬如說,當一個人很生氣、很情緒化的時候,尤 其動怒的時候,感覺上他好像完全沒有了愛心、關愛之心,完全都沒有了!這時候對治的方法是什麼呢?這要靠平時多去回想,你生氣那個時候的情況是什麼?藉由 不斷去回想自己過去生起情緒的經驗,會對以後生起情緒有幫助。

譬如說,可以回想以前生氣的時候,那個樣子真的很難看,臉紅脖子粗的,我自己如果看到當初我生氣的樣子,自己都會感到害怕的。所以,就以自己過去生氣的煩 惱為經驗,多去回想、觀察,它為什麼會發生?原因是什麼?這樣才能確知煩惱是不好的,要不然我們很多時候並沒有真正確定煩惱是不好的,或者煩惱會帶給我們 傷害。我們只是聽上師或者法友說:「煩惱是不好的!」但是事實上你並不覺得,因為你沒有真正去經驗,跟回頭去看整個煩惱的過程,所以,沒辦法很清楚的說出 為什麼煩惱是不好的。

就好像一個車子,其實你應該要一百八十度整個轉回來的,但是你沒有完全轉回來,只是轉了一點點的方向,只有當你自己真正體驗的時候,才會整個轉回來。

因為我們只是一種概念性的了解,而不是深刻的體悟、確認到煩惱不好,所以很多時候,ㄧ經驗到讓情緒生起的狀況,你馬上又會:「可惡!真是太可惡!」的罵出來。

這樣的經驗證明:事實上你還是沒有看清楚實際情況,你還是落入到自己的煩惱當中,又落入到自己的情緒,與一種「非理作意」的情況中。尤其當你跟人家吵架的時候,這時候覺得真應該好好地罵一頓、打一架,才過癮,所以你不但沒轉煩惱,反而被轉掉了!

因此總的來說,我們對於煩惱該怎麼做呢:

一,要回頭去想過去經驗的煩惱,體會煩惱生起的過程;
二,依照上師們所講說的煩惱的過患,多去思維。

透過這樣的練習之後,才能真正知道煩惱是不好的,要不然我們常常說學佛、修行是要斷煩惱、斷煩惱,但那其實可能很難,你是做不到的。

認識煩惱的過患,忍辱就不再是硬撐

法王中文開示:
其實就像剛才比喻的那樣,就像你開車,有人已經指出了正確的路,你就應該照那個方向去走。但是你要記得,你的車子還沒有轉方向哦,你只是看到準備要轉,但是還沒有轉!你心裡覺得已經轉了,但是其實車子還在原地!

所以上師為你指出了煩惱對治法,不代表你已經降伏煩惱了,不真的去修持,就還沒有轉化、還沒有改變對於煩惱的心態。

法王藏文開示:

我們常會做一個比喻:如果你看到一個臭東西,就會想吐;如果你真正知道煩惱是不好的,也是個臭東西,也是一看到就會想吐。如果沒有真正看到煩惱的過患而去 修持忍辱,那會變得怎樣呢?他就會勉強自己說:「我要忍!我要忍!」然後就硬撐在那裡、強忍在那邊,就像在那兒練「硬功夫」,拿磚塊來敲自己的頭、拿棒子 打自己的身體……但這並不是真正的忍辱,也並不是ㄧ個真正認識煩惱的人的修持。

如果你真正認識到煩惱的過患,是不用刻意去做什麼的。就好像如果有人給你一坨大便,要你吃大便,那時你不會還在想:「要吃呢?還是不吃呢?」如果你還想,那你就完了!

事實上,你應該馬上回他一句:「不要!要吃,你吃!」這是很準確、很清楚的一個回答,所以,我們對於煩惱,不應該很模糊的說:「我要這個煩惱呢,還是不要這個煩惱?我到底應該取,還是該捨?」你不會有這種模糊的空間。

確定心意往前走,不要原地踏步

法王藏文開示:
剛剛這是第一步,也就是我們透過這樣子不斷地去觀察,以自己的經驗不斷地觀察這些煩惱,確知到煩惱的過患之後,那麼就可以開始進入到下一步,就是我們接著要怎麼做。

很多人在看到了煩惱之後,還會遇到一個問題,就是你會感覺到,自己夾在兩種矛盾心態中間,一種心態是「好歡迎、好喜歡這個煩惱!」但心裡另外一個聲音告訴你:「煩惱滾開,不歡迎你!」好像會有這樣兩種完全相違背的心態出現。

事實上我們要知道的就是,一個人不可能同時往兩個方向走,也不可能同時往前又往後,那只會讓你搖搖擺擺、原地打轉而已,你是動不了的!

當你一直沒辦法真正決定要朝哪個方向走,找不到原則,目標也沒辦法確立的時候,你會變得很被動,如果這時候你「覺得煩惱是好的,歡迎煩惱」那個念頭強一點 的話,或者說那些因緣、條件具備的時候,就很容易被煩惱牽著走。那如果是「覺得煩惱是不好的」這種聲音大一點,你又會朝這個方向走。目標不明確,我們就會 變得非常被動,這個時候,我們需要的是什麼呢?需要的是你對你自己的一種認識、原則與確定,我要還是不要?要很清楚的知道。

這裡舉一個例子,就好像說一個組或者是一個公司當中有兩個人,有兩種不同的意見,吵來吵去,誰都沒辦法做決定,這個時候需要的是什麼呢?這時需要的是一個 組長、或者說這公司的一個負責人,這個人他對整個公司的組織、目標、理念跟原則,都很清楚,所以可以很容易的確定作出一個決定。

就像這樣的比喻,我們在修行的過程當中,要在心中立下一個原則,就像找到這個「組長」、找到一個能做決定的人,他的心很清楚,什麼是符合萬法實際的情況,什麼是最好的?什麼是最重要的?他可以做一個確定。

有了這個之後,你就可以很安心的朝一個方向走了,你不用走一步就回頭看一下,所以如果你對自心沒有這種決定的原則,你會發覺修行很久,卻哪裡都去不了!因 為你永遠都在東邊走一步、西邊走一步,走了半天,還是在原來的地方。所以總的來說,你要有一個做決定的心,找到心的主人,這是很重要的!

認清楚「想要的」和「需要的」,正確取捨就是修行

法王藏文開示:
所以總的來說,我們認識到這個煩惱,要知道到一點,就好像老虎跟牠身上那個虎皮的花紋,虎紋跟老虎是不可分的,這個虎紋是老虎本來就有的,你不會看到一隻 沒有虎紋的老虎。所以,沒有虎紋,就不是一隻老虎,意思是說,我們對於佛法,對於修持,如果不知道它的本質,就不是一個法、不是一個真正的佛法!

我們也可以看看自己,平時一天當中,如果沒有貪瞋癡的煩惱,你會發覺自己過得很愉快,過得很安靜。但是如果你一天當中沒有慈悲,或者缺少分辨取捨的智慧, 你會發覺一天都很難過得去、很難生活。所以我們可以認識到,其實貪瞋癡這些煩惱,並不是我們的本質,我們真正的本質是什麼呢?就是善,只要具備了善,你才 能夠生活;如果沒有善的、慈悲的這部分,我們是沒有辦法生活的。所以,我們要分清楚,我們需要的是什麼?不要的是什麼?很多時候我們看不到真正需要的是什 麼?反而只看到自己喜歡的是什麼,而作了決定。

譬如說,我想要這個東西、喜歡這個東西,但很多時候,我們想要的、喜歡的,卻是對我們有害的,這個時候我們就要抉擇把它消除掉;但很多時候我們不喜歡的東 西,反而是對我們有利益的,舉例來說像是「中藥」,我們常說良藥苦口,味道真的是很難喝,你都不想喝,但是它對我們卻是真正有幫助的。

修行很重要的一點,是要認清:「我們要的是什麼?我們不要的是什麼?」可以說:「對我們有幫助的是什麼?對我們有害的是什麼?」我們要分清楚,當我們分清 楚的時候,我們需要的、對我們有利的,我們就要給它機會,如果我們不給它機會,反而把所有的權利、機會都讓給了對我們不好的、有害的事物,這就不是一個修 持了,這是一個取捨上的錯誤!

第一步,認知到煩惱是不好的之後,接下來,我們第二步要做什麼呢?就是要認清楚,我們要把這個機會跟權力給誰?我們要做一個決定,就是我們認清到煩惱是不 好之後,我們要把我們所有的機會、把我們的一生、把我們所有的力量都給予善心。讓這個善心來主導我們身口意的各種行為,把這個善的部分,變成我們最主要的 工作人員,把所有的工作與權利都賦予它,只有這樣才可能是一種真正的修持,才有可能慢慢地降伏或減低我們的煩惱。

禪修,就是「一再練習,讓心習慣」

法王藏文開示:
總的來說,我們所做的任何聽聞、思維跟修持佛法,都要讓它真正能夠變成對治一切痛苦之根本,也就是業跟煩惱的對治法。這樣的聞思修,才是有意義的。

接下來,再談到禪修。我們不是說認識到煩惱,就去壓抑它,而是真正透過禪修來轉化。禪修,藏文的意思是「習慣」,也就是你要讓自己去習慣、去練習、去完全 轉化我們煩惱的習性跟習慣。就好像我們不熟悉的事情,透過練習跟習慣,將它變成熟悉,或者是有些不慈悲的想法,透過一再調整,讓它變成慈悲,這種「讓心習 慣的方式」,就叫「禪修」。

法王中文開示:
譬如說,我們學讀書,從一個字母、一個單字開始,然後到一個句子,然後擴大到整篇文章,慢慢整本書你都可以唸了──由少而多,逐漸累積,終於習慣成自然,這就是「禪修」的原理。

透過禪修,讓僵硬的心變柔軟自在

法王藏文開示:
接著,我們要談「禪修的標準」,禪修要達到什麼標準呢?就是經由一再練習,讓心柔軟自在。

還沒練習禪修的人,心是不聽話的;就像還沒學畫的人,筆是不聽話的。想畫任何一筆,都會發覺一畫就歪了;你想畫一個圈圈,但怎麼畫,它就不是一個圈;你想 畫右,但它就跑到左邊;想要左邊一拉,就會到右邊。但是如果不斷練習畫,你越來越熟悉、越來越熟悉,就會真正得到一種自在,這時候你一筆要到右邊,就是右 邊,很漂亮的;到左邊,就是左邊,很自在的!

同樣的,所謂的「禪修」,是一種練習,讓我們的心得到一種自在和自主性;透過禪修,我們以前那很剛硬、很頑強、硬梆梆的心,變柔軟了,當它柔軟下來,就有了彈性,是很靈活的,哪裡都可以去了……所以,當你的那一念心變得靈活而柔軟,這就是到位的禪修!

專注,讓心所有的力量,用在自己心上

法王藏文開示:
接下來,我們要談到如何練習禪修呢?對一個初學者來說,首先你要有一個專注、專一的心,禪修的力量,才能夠展現出來。

法王藏文開示:
禪修的力量,就是要讓心所有的力量,能夠自在地用在一個目標、對象上;而那個「對象」,不在別的地方,就是自己那個心!很散亂的那個心,把它收進來,讓所有的心力放在一個目標上 。

禪修身要:讓心如箭,直而不散亂

法王藏文開示:
所以,我們初學禪修的時候,要練習讓我們的心能夠專一。身體有些要點要注意,為了讓我們的心能夠像箭一樣專一,不失焦點、不散亂,像箭一樣直直的射出去,要能這樣,身體要點是很重要的,掌握身體的要點,能夠幫助我們的心,能夠像箭一樣的直直地射出去,而不散亂。

關於身體的要點,傳統上有很多規定,譬如「七支坐法」,簡約來講也有五個要點;器具上也有一些規定,舉例來說,像是要坐在一個禪修墊上,在經典當中,它連 高度寬度等等都有規定,但是現在很方便了,到處都可以買得到,各位可以看到很多廣告在賣禪修墊,這真的很不錯,大家可以去買,總比你花很多錢去買轎車、買 摩托車好!

1.全身放鬆:身體要放輕鬆。禪修的時候,身體放輕鬆了,心也很容易放輕鬆。

2.身體坐直:再來就是身體要坐直、不可以歪,身體坐直的時候,會幫助心更加的定、更加的直。

3.兩眼微張:眼睛稍微往下看,輕鬆看著鼻尖的前方虛空,不要太用力,硬往自己鼻尖看,這樣看久了會發覺可能就要開始翻白眼了!或者說看得太用力,看到眼珠子好像要掉下來,不用這樣,不要太用力,而是輕鬆地往下看,看著自己鼻尖前方的虛空。

4.金剛跏趺坐:傳統上,我們叫做「雙盤」。這對很多人都滿困難的,尤其是對許多外國人跟現代人來說,「雙盤」是很困難的。但我小時候在家鄉,也不知道真 正的原因是什麼,可能是因為西藏密乘、金剛乘非常流行,所以任何有關金剛的東西藏人都非常喜歡,譬如:金剛杵、金剛鈴、金剛拳或者是金剛跏趺坐,小孩子小 時候就喜歡比賽金剛跏趺坐,看誰能夠盤最久,所以說藏人比較容易金剛跏趺坐。但是對於外國人來說,有時候真的很難,我有時候會看到一些外國人要「雙盤」很 吃力,一隻腳好不容易先推上來,再用力把另一隻腳拉上來,實在很辛苦!

就讓我聯想到一個故事,以前有一個上師,他有一隻老鼠,那隻老鼠也要禪修,但是不知道怎麼雙盤,所以呢,就拿著一根繩子還是線,就把那隻老鼠的腳綁起來 「雙盤」了!就好像那個畫面是一樣的,所以呢,各位禪修的時候,不ㄧ定硬要那樣金剛跏趺坐,事實上,我們單盤也是可以的,就是ㄧ般我們看到的菩薩坐姿,ㄧ 隻腳放在另一隻腳上,單盤就可以。

5.手持定印:再來一個禪修的要點,就是我們的手是要持定印(雙手右上左下交扣,拇指輕碰)這樣子放著。

讓心專注在一個清淨的所緣境,利益更大

法王藏文開示:
以上是身體坐直、讓心能夠安定的禪修身要。接下來,就是禪修,讓心專一的方式,當然我們也可以透過專注在一朵花,或者是ㄧ個聲音,來練習心的專一跟禪定;不過經典提到,我們可以專一在一些清淨的所緣境上,像是佛像等等,專注在這上面,利益更大。

但是這裡有一個要點,我們常常說專一在一個所緣境上面,並不只是用眼睛的看,而是我們的心也在看。或者說,是我們的心繫在、憶念在一個東西上面,而不只是眼睛在看而已。

法王中文開示:
有人以為,心和所緣是兩個,所緣在那邊,自己的心在這邊,然後自己看著那個所緣,就是專注,不是這樣子的。要讓心融入那個所緣,心和所緣合一,這樣才容易自然專注。

法王藏文開示:

所以,很多時候我們說讓心專注、讓心繫在所緣上,那並不一定是一個外在的物體,最重要的還是我們這一念心。

觀想佛陀成道相,讓心安住在上面…

接下來,我們可以用一個「清淨的所緣境」讓心專注,做一段禪修。那這個「清淨所緣」是什麼呢?我們知道這裡是佛陀成道的地方,所以我們現在要觀想,佛陀成道的時候,當時他坐在這個菩提樹下的形象,就像經典所形容的。

法王中文開示:
我們憶念,在菩提樹下、金剛座上,那時候佛陀成道時的相貌。

法王藏文開示:
經典形容他身是金色,這裡金色不是像上了漆的那種硬硬的顏色,不是這樣,而是像充滿了光明的一尊佛陀,而且他的面容非常慈祥,他的眼睛非常慈悲地眷顧著我 們、眷顧著眾生。觀想出這樣子的相,它可以是一種剎那、剎那清晰,就是說你剎那、剎那想出這個相貌它大致的樣子,心呢就放在佛陀的身上、相貌上,心不要散 亂到其他地方,你也可以是整個佛相觀清楚,或者也可以從佛陀身體的某一個部位、某一個相貌開始想,然後把它想清楚,都可以的,總之,專注在這上面,盡力地 專一在上面。

法王藏文開示:
剛開始我們並不是很熟悉禪修的時候,沒有辦法馬上做到「止的禪修」,沒有辦法完全做到不散亂。一般來說,「止的禪修」意思是沒有散亂,因此,禪修止的時 候,要點是:「短時間、多次數」,也就是練習「止的禪修」的時候,每ㄧ次時間要短,專一、不散亂、然後多次數的,這樣子不斷地練習。

剛開始,也不要太刻意想說:「我不要散亂!」我們只要告訴自己:「我要專注於這個所緣境上,我要將這個所緣境觀想得很清楚」,之後可能散亂了,這時要知道 自己散亂了,覺知它,然後馬上用正念、正知,將我們心再拉回來,這樣也是可以的。所以不需要因為散亂而難過,只要提醒自己隨時的拉回來就行。

接下來,我們要這樣子做「止的禪修」。我們現在要想的所緣是「端坐在菩提樹下的釋迦牟尼佛,他的身體是金色的,放著光明,非常慈祥的一個面容。」我們心中 這樣子去想,可能會發覺我們這個相不是很清楚,或者不是很穩定,沒有關係,但是要不斷地、不斷地再現出這個相,多幾次的清晰地顯現出來,這可以幫助我們的 心定下來。

法王中文開示:
好,那接下來,我們就做「止的禪修」,觀想「佛陀金色成道相」,讓心安定地專注在上面。身要方面,身體要先坐直,眼神要輕鬆地看著鼻尖的虛空,手做禪定 印。然後呢,我們心中,要想著佛陀金色的身相,讓心安住在那上面,讓自己的心自然融入到佛陀慈悲的相上……要微笑,眼睛慈悲地看著眾生,看到自己的心好像 融入到裡面。
(法王帶領大眾禪修)

短時間,多次數,心放鬆,身不變

法王藏文開示:
我們說做「止的禪修」,要多次數、短時間的練習,但並不代表每次一做完,啊,身體就要垮下來,不需要這個樣子,而是你自己定一個時間,告訴自己,我大概要 坐多久,但是身體不需要有任何變動,身體還是保持一樣的姿勢;有的時候,突然垮下來的話,之前的那種延續性會被阻斷。所以這是告訴自己:「我要短時間禪 修」,心短座、短座地專注、放鬆,但是身體姿勢不用變。

止的禪修之前,先讓身心完全放鬆

法王藏文開示:
我們平時一天工作可能很繁忙,一天下來已經太累了,非常疲勞,一回到家,馬上又要讓心專注在一個東西上,做剛剛談到這種「專一在一個所緣境」的禪修方式, 有的時候比較不容易進入情況。所以,如果一天工作很忙,回到家做禪修的時候,重點是先讓我們的身體跟心休息跟放鬆。

我們有時候太累,一回到家,就躺平了!這個時候,我們是讓心完全的舒適、放輕鬆,有一點像沒有在回憶過去、也沒有在思考著未來,就是這樣子放輕鬆,之後呢,再進入到剛剛談到的,這種專一的禪修方式會比較好。

法王藏文開示:
這裡講到說放輕鬆,有一個故事,會幫助你有更好的體會。過去有一個國王,他有很多財物,放在一個宮殿當中,有一天他建了一個新宮殿,新宮殿完工之後,他就 想把舊宮殿所有財寶搬到新宮殿去,但是東西太多了,他不可能自己搬,又很怕找別人來搬,怕會把這些東西搬走,所以他找來一個很聰明的大臣,國王告訴他說: 「如果你能在一日一夜當中,把所有東西都搬到那個新宮殿,我會給你一生都夠用的財富、房子。」

大臣聽了非常高興,就拚命地在一天一夜當中,把所有的東西都搬到新宮殿去,國王也如他所說的諾言,給了大臣豐盛的報償。這個大臣隔天終於搬完之後,非常地 歡喜,但是他也累壞了,他走進屋之後,「忽」,就這樣放輕鬆!馬上躺平在他的床上。就像這樣,我們的心要像那個累壞的大臣一樣,「忽」全部放下,這樣子放 輕鬆!

法王藏文開示:
我們在做禪修的時候,常常會提到說:「不要回想過去,不要計畫未來。」關於「不要太去計畫未來」,這裡有一個故事,是發生在印度,有一個人、一個窮人,他剛開始收集到了一些米跟穀物,拿去賣了,就得到更多的米,然後賣了又買,生意不錯,就得到一大袋米。

他就很高興也很得意地把米放在頭上,印度人習慣這樣,他就一邊走、一邊想說:「太好了,我有這樣一大袋的米,就可以賣更多的錢,有更多的錢,就有更多的 米,然後,我就可以娶一個好太太,然後就可以生好多個孩子…看看這些孩子,都在吃著飯呢,而且吃得那麼香。」他想著、想著,心中幻想的其中一個孩子就跑過 來跟他說:「爸爸您吃飯吧!」他得意的搖搖頭說「現在不要,我現在還不要吃呢!」(法王做一個搖頭的姿勢)結果,啪一下,那袋米就掉下來了,散在地上,就 什麼都沒有了!

「弟子們!切記啊!一切有為法皆是無常」

法王藏文開示:
那麼,今天就講到這裡了。藏族有一句老話說:「如果一個人不知道如何控制時間的長短來講說,那麼他就是一個瘋癲的老人了!」

法王中文開示:
在菩提迦耶舉辦的這第三期宗門實修課程,今天已經圓滿了,這個課程讓我有機會,再一次看到各位,這是我最開心的事情。

在這樣一個起伏不定、混亂紛擾的時節裡,宗門實修的課程像是一個溫暖的家,讓大家回來休息。這三天以來,我們一起唱頌、講說與歡笑,這一切,來自於我們那一念單純的善心,我們的笑容,諸佛菩薩都看到了,我們的喜悅,遍滿十方世界,這真是值得高興的!

藉這機會,我也要感恩化育基金會的同仁們,辛辛苦苦準備這一次的課程;同時也感謝各位遠道而來,旅途中充滿許多新的體驗,相信這是不容易的,謝謝各位!

雖然這個課程講到這裡結束了,但是我對各位的心意與祝福是不會結束的。嗯,我還有很多的話想跟各位說,我很想變成一個喜悅與慈悲,成為你們的一部分,永遠跟隨著你們!

課程已經結束了,各位又要回到動盪的社會當中,大家會有些捨不得。但是呢,要記得本師佛陀在入滅之前曾說的:「弟子們!切記啊!一切有為法皆是無常」我希望大家不要忘記照顧自己的身心健康。

我將這次宗門實修的善根、善業,都迴向給各位!其實我也會得到一些,迴向各位,等於是迴向我自己。相信各位也會再分享給更多的眾生,就好像燈燈相傳一樣。然後,我在這個遙遠的地方,也會感覺到世界各個角落,你們成為一盞盞光明的燈亮起來,就好像是夜晚的星星。

就像夜晚的星星一樣,我從很遠的地方,也會感覺得到在世界各角落,你們就像燈一盞盞亮起來,我可以感覺到這種光明和溫暖,就好像夜晚看到星星一樣!所以,謝謝各位,謝謝!